六佾舞
中国古代传统宫廷乐舞
六佾舞,中国古代传统宫廷乐舞,按周礼规定,六佾分6行6列,共36人,只有文舞一种,用以祭拜诸侯,宰相。
舞蹈信息
封建时代佾舞分六佾舞和八佾舞;八佾舞是天子专用之舞,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 用来祭拜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种。由于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 ,可用诸侯之舞,不过自唐代以后,祭孔大典都用八佾舞,以示敬重。
佾舞是古代宫廷乐舞,分别在祭祀天子、公侯、大夫等的演出,最高等级是八佾舞。六佾舞是一佾是6人,分6行6列,共36人,用来祭拜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种;而八佾舞是8行8列,共64人,成方阵形,用来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种。
在以前祭孔时,即有二派主张。一派主张孔子死后,因被封为文宣王(诸侯),且孔子谦虚有礼,如用八佾舞祭之,孔子会担当不起,因此采用六佾舞。另一派主张孔子道德学问渊博,影响甚巨,比皇帝还伟大,故用八佾舞
六佾舞(文舞),文舞是依据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图谱排演,分东、西两班,每一献礼有32节,因此三献礼共有96节,东、西班,其动作是左右对称的,但不尽相同。三献礼可分为初献礼,亚献礼及终献礼。
排演方式
六佾舞是依据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图谱排演,分东、西两班,每一献礼有32节,因此三献礼共有96节,东、西班,其动作是左右对称的,但不尽相同。三献礼可分为初献礼,亚献礼及终献礼。
舞者称为“佾生”,佾是队伍的行列。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
文舞生及乐生,黒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紬袍,胸背画缠枝方葵花,红生绢为裏,加锦臂二,皁皮四缝鞾,黒角带武舞生,武弁,以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饰、鞾、带,并同文舞生。
祭孔大典
唐朝贞观年间的祭孔佾舞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用八佾。宋朝仅用文舞,表示谦逊礼让之义。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执三羽。
孔庙祭孔大典至今有82年历史,2007年恢复举办春祭,鼓励学子立定志向,礼生、歌生、乐生、佾生等执礼工作。
2013年3月10日,台北市孔庙春祭在孔庙大成殿广场举行,典礼由台北市副市长陈雄文担任“正献官”,“礼生”“乐生”“歌生”“馔生”由来自台北多家中学和职业学校的200余位学生担纲,“佾生”则由中华艺术舞蹈团担任,向至圣先师孔子献上隆重敬意的“六佾舞”,是典礼最热闹的一刻,并且以三献舞分别展现孔子的学说与思想。
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华夏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5 20:19
目录
概述
舞蹈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