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日夜闻蝉
唐朝白居易诗作
《六月三日夜闻蝉》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作品原文
六月三日夜闻蝉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1,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2。
我有竹林宅3,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微月:新月。
2、东京:东都洛阳。
3、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池上篇序》言履道坊宅“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
白话译文
荷花飘香,清晨的露珠将要滴进小河,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初三夜晚的新月,夏季蝉在鸣叫。
突然听到北边客人的忧愁,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不知道水池中的月亮,有没有人在上面划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宝历二年(826),是白居易在苏州夏天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人因病休假,听到新蝉的呜叫,不禁想到此时洛阳城里自己家中的蝉也在呜叫,思乡之情悄然而生。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愁思。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名家点评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白乐天云:“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晏元献云:“绿树新蝉第一声。”王荆公云:“去年今日青松路,忆似闻蝉第一声。”三用而愈工,信诗之无穷也。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一片空明。诗境至此,才许当‘清’字;直是天分高绝,钝根人何从学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年间(785—805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806—820年)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825—827年)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3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