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台镇六河沟煤矿地处华北交通要冲——邯郸西南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有平汉铁路的交通优势。当地的煤质优良,属于古生代夹炭层石炭纪有烟煤,色黑光亮。灰分小,挥发少,黏结性强,适宜炼焦及作为火车、舰船锅炉等动力用煤。根据的《磁县志》和《安阳县志》记载,当地早在明代就已开始挖矿出煤,不过直到清末时期,活跃的主要还是几家小煤窑,开采方法和劳动工具相当简陋,生产规模有限,每年产量很低,还处在旧式的手工业开采阶段。
历史沿革
1903年,马吉森等在安阳开办六河沟煤矿,率先使用机械开采并采用新式企业管理,资本8.4万元。据清朝农工商部资料显示,当时立案核准时,该企业具名为“六河沟机器煤矿”,业主为马吉森等,属地安阳县观台镇六河沟。次年,扩招到股金70万元。
马吉森的六河沟煤矿投产后,获利颇丰。后来又有张孝谦、叶润含等增资重辟新井,并且吸引了德国人莫纳根、比利时人马楣等外商的入股投资。1919年后马吉森等爱国商人们赎回矿权,恢复民族资本的完全控股,并将观台镇至丰乐镇的轻便铁路改建成标准轨道,安装2×1000千瓦发电机组,又开凿台寨、复兴等新矿井。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六河沟煤矿达到鼎盛时期,共计有资本300万元,职工5000人,矿区面积11.78万平方米,并拥有发电厂、火车房、轻便铁路、学校、浴池、职工住宅配套设施等,年产原煤75.2万吨、炼焦2万吨。
马吉森开办六河沟机器煤矿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借助外力,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他倾尽自家早期的所有积累,又联合本地的其他实业家张孝谦、叶润含等人,将煤矿用股份公司形式运营。公司成立时注资20万,次年就募集到50万元投资。积极吸纳外部资金,为六河沟机器煤矿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学管理,权责明确。六河沟煤矿公司管理机构分为总公司管理机构、矿厂管理机构、派驻各地的营业机构和附属企业管理机构四部分。总公司机构原在观台,民国初迁至北京,后又移至上海。总管理处是六河沟公司的业务经营管理机构,总管理处除内设机构外,在六河沟矿区及北平、郑州、汉口、上海也都设立有派驻机构 附属企业的办事机构也同样。公司另设有监察人,一般为二人,任期为一年,可以连任,由股东会选举,行使监察权。监察人可以随时调查公司财务情况,查核账目、文件,要求董事会报告公司业务情况,监察人不许兼任董事及其他职务,是专职专人。矿厂管理机构负责的范围包括六河沟矿区内矿井和为矿井生产服务的轻便铁路、电厂、锅炉房、机械修理厂及驻丰乐镇的机构。1920年改设矿厂事务所,统管矿区一切事务。它包括工程处、矿厂机务处(受主任矿师指挥)、观台机务处、观台材料厂、矿厂材料库、路务处、矿厂总务处驻丰乐镇运输处、矿厂总务处等。
健全设施,安全生产。六河沟煤矿在井下运输大巷等处都设置有电石灯(即乙炔灯)。在井下泵房、绞车房等处安装有普通白炽灯,并在井下部分使用蓄电池矿灯。1915年,公司用手工洗煤供炼焦用。20世纪初,在观台和丰乐镇车站设有较大规模的炼焦土炉。每炉可装煤27-34吨,产焦16-20吨,炼焦一炉大约需14天。所产煤炭质量高,销路广,多运至汉口供炼钢用。民国时期,开始使用安全灯(也叫瓦斯检定灯)检查瓦斯。
薄利多销,抢占市场。1915年,安阳六河沟煤矿公司煤炭运至丰乐镇,焦炭每吨售银8元,煤块银5元,粉煤银2.5元。1933年,六河沟煤运至武汉,原煤每吨售12.5元,焦炭每吨22元,除销本省外,还通过铁路、水运销往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陕西和北京、上海、天津等7省3市,由于价格适中而颇受当地民众和企业欢迎。
民国时期战乱动荡,让马吉森等一代豫商没有机会把手中企业做得更强做得更大,没有来得及更充分展示自己的经营才华,这是当时人的无奈和惋惜,也让我们后来者无限的感慨。
不过在今天,以六河沟煤矿为前身的峰峰煤矿仍然活跃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
六河沟煤矿开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经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六年开发,生意兴隆。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决定加大六河沟煤矿开发力度,采取竞标出资开发六河沟新煤矿。其妹马青霞大力资助,以180万两白银中标,夺得六河沟新煤矿开发权,击败了由英商查尔暗中支持的安阳商人周益等,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洋人的威风,其爱国壮举,为后人所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