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渡桥
武汉市江汉区桥梁名
六渡桥,是不见于户口门牌的地名,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中段)与三民路汇合的中心地带,桥虽不见桥名尤存。武汉六渡桥人行天桥始建于1985年7月26日,建成于1985年10月5日。位于中山大道六渡桥,是在繁华的中山大道上建设的一座人行天桥。该桥为外径20米,内径11米的全焊拱型变截面空间刚架加园环结构,净跨两个方向各为37米及32.5米。梯道采用钢连续直梁和螺旋钢梁两种型式,主刚架下部结构为钢架牛腿部分,钻孔桩基础,梯道为扩大基础。
历史记载
对于“六渡桥”最早的记载,是在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范锴所著的《汉口丛谈》一书,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在书的一首《汉口竹枝词》中写到:“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此“度”虽非彼“渡”,但这里六度桥就是现在六渡桥的前身。先前有传说,六渡桥是因原来玉带河上渡桥得名,或曰此处有六渡桥供路人河上行走而得名。在《汉口丛谈》中对于玉带河有这样一段描述:“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这些桥名有的是吉利一类的,如多福桥、万寿桥;有的是风景一类的,如卧龙桥、飞虹桥;有的是姓氏类的,如赵家桥、燕家桥,等等。这些桥望文生义,不难理解。但有的却是含有宗教意义的庙名一类的,如因玉皇阁(今利济路中段)而得名的玉皇桥,因宝林庵得名的宝林桥,六度桥也是因附近的六度庵而得名。六度庵庵名,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印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灾异”卷中也出现过,叶调元在一首诗中自注:“自上堤自在庵至下堤六度庵、会馆约十余所,雕墙好宇,悉付风涛,神像落水,以绳系之。”加上六度一词本身就是佛家语,按“六度”即六波罗密,是“度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桥因庵而非桥得名应是确信无疑。
今天的六渡桥是三民路一带以前的地名,三民路虽是1928年就有,即使到了40年代,人们在习惯上仍用六渡桥为地名,由于六渡桥三字仅凭口传,不见正式文字,因此在收信与发信中“六渡”二字曾有不同的同音字的写法,“度”本是多意字,如要表达“过”意,在古文中与“渡”通用。“六渡”二字,经长期使用才固定下来。
六渡桥因为位于汉口中山大道繁华商业街道,也因为历史悠久,商业茂盛,老城区市民众多,已经成为老汉口的代名词。
意义
六渡桥人行天桥建成于1985年10月5日,是武汉最老的一批天桥之一。由于周边商业繁荣、人流密集,为了分流地面的行人、不影响道路行车,当时修建了这座天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江南的人买重要的东西都要“过汉口”,去的多半就是六渡桥。老汉口流传这么一句话:“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六门在这里特指六渡桥,六渡桥道口四面都是大型商场,还有四季美、蔡林记、福庆和等老字号;人行天桥上总是熙熙攘攘。商贩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交织,构成了老汉口核心地带的嘈杂而又生活化的场景。而因武汉方言原因,人们则亲切地将六渡桥成为“绿豆桥”。六渡桥附近的居民至今仍满心自豪:“以前说起汉口,武汉人自然就想到‘绿豆桥’,住在‘绿豆桥’就是住在市中心,三镇人都要来这里玩。”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武广、中南、徐东等商圈的相继崛起,六渡桥虽然不复当年辉煌,但仍然是武汉最重要的商圈之一。
六渡桥人行天桥的建设保证了中山大道的行车畅通,同时又将六渡桥道口的几座大型商场有机地联成一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1999年中山大道改造以后,六渡桥人行天桥又披上了新装,桥面圆形部位采用花岗岩艺术拼花铺装,桥侧面以奶黄色塑铝板饰面,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六渡桥人行天桥为装饰一新的中山大道增添了新的光彩。
永久拆除
为了配合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从2014年8月20日至2016年12月28日,中山大道(武胜路—江汉路段)全封闭打围。其中,六渡桥站施工打围范围全长300米,六渡桥人行天桥刚好位于施工范围内,为配合地铁现场施工,该人行天桥必须在施工之前永久拆除,不再重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4 14:33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