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是把个人时间划分为两种——全维时间和缺维时间,能够
无障碍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机、用电脑的场景化时间,定义为“全维时间”,不完全具备这六要素的场景化时间,就是“缺维时间”,并结合具体工作和生活情境,细化为“六维时间管理”理论。
“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着多线程作业、多场景切换、工作生活融合的趋势与现实。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是把个人时间划分为两种——全维时间和缺维时间,并结合具体工作和生活情境,细化为“六维时间管理”理论。
作者把能够无障碍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机、用电脑的场景化时间,定义为“全维时间”,它同时满足现代人在时间利用层面最重要的六大约束条件。而不完全具备这六要素的场景化时间,就是“缺维时间”。全维时间只有一种,缺维时间则可通过六大要素搭配形成非常多的组合。
其次是理论化。现代主流的时间管理理论,如知名的“紧急-重要”模型,这类普世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正确而无用”。如何在同一维度比较两件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本身就耗费时间,何况我们随时处理和解决的不只两件事,从知道到做到,中间还隔着两个太平洋。
再次是形式化。一些时间管理模型还用上了“道具”,如著名的
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钟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至
番茄时钟响起,短暂休息(5分钟)后开始下一个番茄。这不是把本来碎片化的时间用道具人为切割变得更加碎片吗?
高承远,眺远营销咨询创始人,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DMT数字营销认证专家,上海报业集团财联社鲸平台智库专家,担任《
中国广告》、《
现代广告》 、《
国际品牌观察》、《
管理学家》、《
销售与市场》、《数字营销》、《商界·评论》、《
国际公关》等营销类、管理类
学术期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