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行观
佛教术语
六行观出自《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
六行观略述
兹略述如次︰
(1)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惟此身为屎、尿等三十六种臭秽之物所成就,是为果粗。观此粗因粗果,即生厌离。
(2)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观此苦因苦果,即生厌离。
(3)厌障观︰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观此因障果障,即生厌离。
(4)欣胜观︰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欣初禅上胜定之,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欣初禅禅味之乐。得乐胜苦,皆生欣喜。
(5)欣妙观︰谓既厌欲界五尘之乐为粗,即欣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粗,即欣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生欣喜。
(6)欣出观︰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则欣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欣初禅,获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生欣喜。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云(大正46·513b)︰‘若离六行观者,则多生忧悔,忧悔心生,则永不发二禅,乃至转寂亦失。’有关此点行者应当自我警惕。
此外,《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四谓,以世俗道离诸染时,无间道有粗行相、苦行相、障行相三相;解脱道有静行相、妙行相、离行相三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0 23:5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