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足论
佛教理论
六足论:六足论是《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施设足论》、《阿毗达磨识身足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六部佛家论书的简称。
小乘佛教
说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论书之总称。即︰
(1)《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舍利弗造,唐·玄奘译。
(2)《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二十卷,目犍连造,玄奘译。
(3)《阿毗达磨施设足论》︰未译完,迦旃延造。
(4)《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提婆设摩造,玄奘译。
(5)《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世友造,玄奘译。
(6)《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世友造,玄奘译。
上述六部论的译名
末尾皆系有‘足’字,故名‘六足论’。此六论与其后迦多衍尼子所著的《发智论》同为有部的根本论,《发智论》因八蕴周足、法门最广,故称身论。而六论则各释一支,相对于‘身’,故称‘足’,二者并称‘一身六足’。如《俱舍论光记》卷一云(大正41·8c)︰‘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
此外,六论在《大智度论》卷二中被称为‘六分阿毗昙’,相传初三论是佛在世时所造。其次《识身足论》是佛灭后一百年之作品,后二论是佛灭后四百年之作品。其中,《品类足论》有别译本,即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而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与上述的《集异门足论》体制上虽有不同,然法义上则相涉。
又,称友(Yas/omitra)的《俱舍论释》亦举出六论之名称,然顺序及著者名与上述所说有异,如谓《集异门足论》为摩诃俱絺罗所作,《法蕴足论》为舍利弗所作,《界身足论》为富楼那之作云云。
附 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余论四(摘录)
初期有部论书莫要于六论,后来婆沙师尊为六足论者是也。六论次第与其作家,玄奘旧传一说,梵土称友释《俱舍论》又传一说,西藏多罗那他及布顿等又传一说,互有同异,而均不可见诸论原来著作之先后次第。今加考证,最初出者当为《法蕴论》,此有数证︰
相关考证
(1)靖迈后序谓此论为阿毗达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宏源,乃至《发智》、《婆沙》皆挹此清波,分斯片玉云云。此说论文最古,当有所据。
(2)有部旧律《十诵》,说第一次结集阿毗达磨为近事五戒等(卷六十),即同于《法蕴论》之本经。结集传说虽不可信,然可知有部推尊此论为最古也。
(3)西土传说论是舍利弗所作,有部本信佛时舍利弗与佛后迦旃延尼子为法尔二大论师(《婆沙》卷一),此论称舍利弗作,当然甚古。至于论文体裁全是摩呾理迦,二十一品,每品皆解一经也。大小乘共信之佛说阿毗达磨,殆即指此论本经而言。
其次出者为《施设论》
旧有译文七卷,因至宋代方译,失造论人名,文又不全,故俱舍学者不视为六论之列。但今人依西藏译本对勘,乃知译本即六论中《施设》原文略出。盖西藏译文三品,已不完全,旧译又只有一品也。《智论》卷二说此论从《楼炭经》出,是目干连作,即指今论第一品《世间施设》而言,其余品或又为后人所续矣。论文亦非阿毗达磨体裁,但包罗极富,阿毗达磨所难摄者皆有论列,故有部极重视之。
又次出者为《集异门论》
此乃解释《集异门经》之作。旧因经是舍利弗出,说论亦是舍利弗出,但西土传为拘絺罗释,明与出经者为异人也。经文缘起谓当时离系亲子(即尼干子)徒众分裂,舍利弗引为佛徒之戒,及佛在世结集法数以为预防云。勘巴利文此经缘起,离系亲子作跋阇比丘,似此论即以佛灭后第二结集跋阇子(北传为犊子)分派之事实为背景。且跋阇子部奉《舍利弗毗昙》,此亦以舍利弗说为宗,又见其针锋相对,故此论当为有部已经确立后之作。
又次出者为《品类论》
旧称《分别论》。此论极为重要,《智论》言六分毗昙数此第一,下逮《婆沙》亦视为制作规矩。全论八品,其中《千问》一品,即补《法蕴》而作,盖《法蕴》解佛说阿毗达磨,但有经文分别,《千问》举总别二十经各历五十门以成千问,则论文分别也。有经论二分别而后阿毗达磨之形式备,宜有部重视之也。
又次出者为《识身论》
此因破我执而归诸六识身,种种分别而成,较前各论范围更狭,宜在后出。《西域记》卷五,谓作者提婆设摩是佛灭后一百年人,今详论文第一品〈目干连蕴〉,破过去未来无、无为有之说,似对目干连子帝须而发。第二品〈补特伽罗蕴〉破有我之说,又系对犊子宗而发,可知此论作者必在犊子分部乃至帝须立说以后。且此论〈补特伽罗蕴〉先举他宗胜义谛义补特伽罗是有之言,而后反复征破,至于八章,此种体裁全与帝须《论事》破我章门相似。但《论事》以此为首章,本论即于其先难破帝须之说,是在《论事》以后制作可无疑义。故作者年代当为佛灭三百年内也。
最后出者为《界身论》
此论从《品类论》〈七事品〉节出大地法等以为本事,再加各门分别,故在后出。窥基序云︰原有大本六千颂。今译中本九百颂。所谓大本,殆即指《品类论》,西土传作论者为圆满,与《品类》异其作家,其说可信。《婆沙论》中有望满大德,亦有部师,或即其人也。
以上六论,时代不一,性质亦殊,后世婆沙师推尊《发智》,以六书为辅翼,概称阿毗达磨,并云足论。今细按之,纯粹为阿毗达磨者,惟一《品类论》而已。此论流行极广,各地有部师皆有诵本,大略别之,迦湿弥罗西方及余外国师诵本即三类也。其传译于我国亦较余论为早,刘宋·求那跋陀罗即已译之,名《众事分阿毗昙》,此为西方诵本。后玄奘重译,亦西方本,但又经改订,非其旧矣。论文八品︰〈辨五事〉、〈诸智〉、〈诸处〉、〈七事〉、〈随眠〉、〈摄等〉、〈千问〉、〈抉择〉。《智论》卷二言,四品是世友作,四品是迦湿弥罗罗汉作,但不明指何品。今以《舍利弗毗昙》之形式勘之,〈诸处〉品与《舍利弗毗昙》〈问品〉相同,二者叙述三科均以处为第一,尤可注意。又〈七事〉、〈随眠〉品与〈彼非问〉品中标释相当。又〈摄等〉品即与〈彼非问〉中摄法及摄品相应品相当。此可证(诸处)等四品实为一类。又阿毗达磨有分别抉择二法门,抉择又分识所识、智所知、使所使、三科所摄四门。言其依据,则识门观入(即处)立,智门观谛立,使门观种立,摄等门观界立。以此勘《品类论》,(诸处)品言入,〈七事〉品言谛界,〈随眠〉品言种,〈摄等〉品则依以抉择,此又可证四品之为一类,世友旧作,或即此四,而言纯粹阿毗达磨者,亦应取则于是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20:08
目录
概述
小乘佛教
上述六部论的译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