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拼音:xī),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表示声气从口中发出。“兮”在古代是语气助词,无实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呀”或“啊”。
“兮”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5等形,其下部的“丂”即古文“于”字,在此是表示读音的声旁,上部的两点,表示说话的声音自口中发出。一说,“丂”为表示“呼吸”之“呼”和“吸”的本字,为指事字,“丂”形为人舌体的象形,上部左右二竖笔表示人的左右或上下口际。“兮”与“
乎”是同源字,但在殷商卜辞中已经分化,不再通用。甲骨文“兮”字“丂”上部有两短画,而“乎”字有三个(图A)。
“兮”到殷商后期,原来顶部的两个短画或变得相背弯曲,如图4,或变作“T”形(图5)。入西周,两个短画渐变为“八”形。汉隶或把“八”形变作“丷”形(图12)。后世沿袭“八”形的写法。
“兮”本义虽不明,但应与“乎”相关。《说文解字》:“兮,语所稽也”,稽为停留,指声音延长。“兮”在典籍中作句中或句末语气词。《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许多辞书对“兮”字的解释都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这一说法迄无异议,似成定论。但有学者指出,不能把所有的“兮”都看成是语气词或语末助词,有的时候,“兮”是词尾。如“螽斯羽,薨薨兮。”(《诗经·周南·螽斯》)“熙熙兮其乐人之藏也。”(《荀子·儒效》)这两句中“兮”的功能如“然、若、乎、焉”等一样,是形容词词尾。
《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並音奚。《説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