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 1999 年 5 月成立,在原物理系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和专业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属校、院两级管理的教学单位。中心依托学校、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学科优势和研究平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高标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目标,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实验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基地。
教学中心概况
中心依托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设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教育部确定的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物理学基地,1998 年获得了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0 年审批成立了“
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等支持的信息材料研究平台、物理测试平台。
教育成就
多年来,中心重视基础课程和实验教学工作。80 年代,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建议并得到中国政府支持,全国举行了长达十年的 CUSPEA 考试(赴美国攻读物理类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考试)。中心参与了兰州大学的 CUSPEA 指导工作,获得很大成功,共有 16 名 CUSPEA 考生出国深造,1980 年考生胡青(现为 MIT 物理系教授)的物理总分列全国考生第一位。兰大的经验随后传播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兄弟学校,对全国 CUSPEA做出了贡献。1989 年“量子力学课程”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 年“理论物理课程”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 年“普通物理课程”和“高等理科教育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基地建设模式实践与探索”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三届获得四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 年起,教育部推行“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中心《量子力学》《热学》《电动力学》《电磁学》等四门课程先后获得基地“名牌课程”,其中《量子力学》《热学》为创优项目;2003 年中心钱伯初教授获得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奖;2005 年、2006 年中心《量子力学》《热学》分别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中心主持“普物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地理、化学、生物专业基地班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研究”“汲引北美高校物理学教学体系与方法,建立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部“高等理科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3 项;由汪志诚教授编著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第四版)(同时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热力学·统计物理--学习辅导书》(第四版)、钱伯初教授编著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等教材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多次再版和重印;基础物理、理论物理教研室获甘肃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实验室获甘肃省“实验教学先进集体”。中心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见长,近年内多人发表 SCI 论文列个人全国前十名,年均发表 SCI/EI/ISTP 学术论文 150 余篇。
教育历程
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历史:从 1946 年物理系创立之初,即开始筹备物理教学实验室并开设普通物理实验课程,其后在原苏联专家和兄弟高校的支持下陆续开设了各专业实验, 80 年代初利用第一批世界银行贷款购置仪器设备建设了近代物理实验室,并开设大量近代物理实验题目。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已成体系,并逐渐形成特色。
1998 年,中心以“中加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实施为平台,五年先后派出 30余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前往加拿大 Manitoba 大学进修学习课程、邀请 Manitoba 大学20 余名教授到中心交流和指导教学工作,引进大学物理实验项目 6 个,仪器 40 余套,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加共建大学物理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其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成了金加工实验室和演示开放实验室,将工科院校的实验加工手段和物理实验的发展历史演变引入到实验教学。
1999 年,以第二批
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和新校区的启动为契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基地专项及配套经费、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经费和新校区建设经费等1967.5 余万元,新购基础实验设备 1200 余台(件)。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大幅度改善,实验室面积达到 7000 平方米;教学设备 3024 台件,总价值 3841 万元,设备更新率接近 40%,其中 2 万元以上基础实验教学仪器 53 套件,大型精密仪器在科研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年实验教学累计人时数达到 31.7 万,必修实验课程人时数约为 17.2 万,开放自主实验教学和科研培训人时数约为 14.万。
2007 年,中心获批“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承担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被列入甘肃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08 年,中心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类)”建设单位。
教学特色
中心现共有各类实验室 52 个,主要承担和完成全校理、工、农、医及部分文科学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实验任务,推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改造和完善基础实验的条件和内容,提高师资水平,面向校内外提供测试、科研、培训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心现面向全校57 个专业班级开设16 门实验课程 192个实验项目,建立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专业物理实验三种类型,基础训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传授型实验教学、演示开放自主型实验教学、研究型实验教学三种形式的“3+3+3”特色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完善的“物理类专业、非物理类专业”学生分类和“基础训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实验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形成了以 “一着眼、 两条线、 三结合、 四统筹” ( “1234” )为核心指导思想的“中心主任-中心副主任-主讲教师(指导教师)-实验教师(研究生)”、“中心主任-中心总工-责任工程师-实验技术人员”“两条线”管理运行体系;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动手、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即“通过一个体系,培养两种思维,提高三项能力”的“123”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和运行效率得到有效保障,示范辐射作用明显。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各类科技奖励 50 余项,2006 年中心培养的刘玉孝同学获得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生对中心实验教学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中心的建设发展模式、实验特色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高校通过参观学习、师资培养、学术交流等形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