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挂钱是黑龙江省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诞生于清朝末年,它的最早创立者是手艺精湛的民间老艺人——李一剪,兰西县小榆树人。主要作品是《慎终追远》《孝思为则》《祖德宗功》等,多是与传统民俗、祭祀神灵、驱恶攘邪有关。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东北地区传统民俗中的挂钱,过去是大户人家过年时为显示自家富贵,常把大钱串起来挂在家里;而贫穷之人为表达自己的愿望,利用剪纸剪成大钱也把它挂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年那种纸制大钱,演化变成了精美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是北方家庭、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春节时应用最广的民间实用装饰艺术。家家户户贴挂钱,浓郁的年味也就在一幅幅挂钱中显示出来。它不单纯是贴在门框喜庆吉祥,寄托着人们的许多畅想、祝福和期望,而且把这种艺术后来演绎成精品装裱起来,用于收藏或者装修房屋及社会活动,作为艺术品点缀,别具风味。比如:节日美化环境、开业庆典、婚庆聚喜、会场布置、赠予送友等。兰西挂钱,是东北挂钱中最为绚丽奇妙的一朵百合花,兰西百姓常言道:“挂钱之花、开满万家、栖在窗棂、飞落天崖”。
他的手法极为丰富绝妙,内容十分突出,玲珑剔透,疏密有致。主要技艺是传统剪子铰,有阴刻法、阳刻法、阴阳结合法,还有刻、绘、染、漏、凿、铰、撕、香火烧、嵌法及翻转等方法。李一剪挂钱,在早年小榆树、双庙子及周边村屯风行多年。兰西挂钱是剪纸当中的一种特殊品类,具有自己的强烈个性魅力。讲究古朴而高雅,婉约而绚丽,深得大家的喜爱。主要工艺有两种,镂剪挂钱,是用剪子剪的,采用
折叠法,五张为一套;用型刀镂凿挂钱,一次可凿一百到一百五十张,多用于春节张贴。不过,早年的表现手法比较单调平俗,格调陈旧,千篇一律。
建国之后,兰西又有了李郝氏等制作挂钱高手,使之进一步发展变化,为兰西挂钱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作品是《麻姑献寿》《人寿年丰》《嫦娥奔月》等。文革风潮过后,孙福生、颜宪武、梁义、
李雪涛等一批人成了兰西挂钱的名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人们对这几位艺人的热情褒奖。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挂钱这门艺术,作品大都是《致富之路》《市场繁荣》《
富贵有余》等,他们运用挂
钱艺术自身的艺术语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强调了形与神、意与象、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当时的兰西县文化馆馆长孙福生继承了先人传统技法,组织了兰西挂钱创作群体并形成规模,创作出大批的艺术珍品。孙福生的《中国挂钱图集》《报头图案集》等,在全国和省比赛中多次获得了金奖。它与东北的冰雪环境、地方文化、民间艺术等密切相联,形成了其创作题材的民俗性、内容的广泛性、纹理装饰的细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兰西挂钱的幅面除了16开、32开之外,还有不同结构的8开、4开、对开和条幅形式的。在哈尔滨举办的兰西挂钱艺术展览中的屏风挂钱“巨龙腾飞图”,尺寸是5.20m× 2.90m,可称为中国挂钱之最。除了单幅挂钱之外,还有门面、壁挂、帘挂、排挂、组画、对联、连环、双层、立体等形式。在挂钱外廓形态上突破了传统结构形式,如梁义的“五谷丰登”,采用蔬菜外形作外廓;
许华的“松鹤延年”,采用宫灯的外廓作外形。李翠微的“富”字挂钱、
刘元生的“喜”字挂钱,都采用了汉字形体作挂钱的外形。还有剪接拼贴法、香烧嵌法、硬币压模法、手工纺织法、麻布刺绣、纤维针织法、立体雕刻法、拉挂组合法、撕纸法等等。挂钱缨络(
穗头)造形,创造性地一改倒箭头式缨络,为多变的、象征性较强的、调节黑白灰节奏作用的缨络,如鱼形、穗形、凤尾形、灯笼形、喜字形、古钱形等,给人一种跳动、活泼、飘逸的华贵美感和节奏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