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村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下辖村
共和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沙井街道西北部,茅洲河东岸,与东莞市长安镇新民社区隔河相望,距沙井街道办事处约4.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步涌村、蚝四村、后亭村和松岗街道江边村。曾用名二社、五社。村民原为“基围人”,清末民初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带迁徙而来。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村民分得土地,取名共和村。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涌边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62年,属沙井公社共和大队;1964年,属沙井公社民主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沙井区步涌乡;1986年10月,属沙井镇共和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2004年,属沙井街道共和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打鱼为主,种水稻为辅。20世纪90年代后村民开始养鲍鱼和鱼虾,种植奶香蕉、番石榴和小桃子。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805人,其中男性387人,女性418人;80岁以上25人,最年长者96岁(女);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3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5.7万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130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村民主要有陈、黎、蔡、梁、郭、艾六姓。其中第一大姓为陈姓。第二大姓为黎姓,清朝从江西迁至广东东莞虎门;民国初期从东莞虎门迁至当地。
据村中老人口述,共和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海边滩涂地带,有大大小小的河涌、水沟,地广人稀,鱼虾众多,当地人主要靠打鱼为生,多居住于简易茅棚中,十余户人家成一个围。当时村民大多从外地迁入,姓氏多达五十几个,主要从广州、番禺和虎门等地迁入,迁入缘由不一,有的为投靠亲友,有的为逃难。1941—1951年,水上人家村落开始形成。该村有1991年由唐冬眉纂修的《水上见炊烟》。《共和村村规民约》和《村规民约》,均于1991年11月30日制定。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老旧民居大多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现存30座。村内有古桥,始建于60年代,重修于2013年。
地方习俗
结婚上头”是共和村传统的结婚习俗。一般在大婚前一天晚上,男女各在自家举行“上头”仪式。通常要选择好时辰,先沐浴,以柚叶烧水洗身(柚叶据说可以涤除污秽),然后换上新内衣裤,在可见月光的窗边,由会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多为男女双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健在,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替其梳头,边梳边说出吉祥话“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并将扁柏和红头绳系于新娘新郎头上。最后,点燃龙凤烛,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上头仪式完毕后,与家人同吃汤圆,分享喜悦。
本地特产
特色农产品有水菱角、香芋和板栗。特色传统食品有白切鹅、炒米饼(作为年货)、油角和碌鹅。
公共设施
松福大道、新和路、福和路经过该村。1963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1993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互联网。村内小学有明德外语学校,设6个年级,90个班,2015年,在校学生约6000人,教职工约300人。有明德第二幼儿园,在园幼儿约540人,教职工72人。建有共和公园、共和礼堂和共和广场,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场和共和图书馆(藏书约5万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2 10: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人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