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进会
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
共进会是清末由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几省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组织的外围革命团体。
1907年8月18日,各地哥老会、孝义会、三合会、三点会首领及部分中国同盟会会员于日本东京成立共进会,与会者有川、鄂、湘、赣、皖、浙、粤、桂、滇等省人士百余人,绝大多数是同盟会会员。共进会主要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焦达峰、日知会会员孙武等。共进会成立后,当即用白话、文言发表2个着重强调排满的宣言。共进会尊孙中山为领袖,它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共进会的领袖称作会长,第一任会长为张伯祥,后由邓文翚接长,第三任会长为刘公。会长之下设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军务、侨务、党务、参谋、文牍等9部,各设1部长。并设立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江苏、广东、广西都督,预备革命成功后接管政府。
共进会的最初参与者多为留日的军校学生,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大多来自鄂、湘、赣、川等省分。
1908年秋,共进会的主要成员陆续回国活动,发展革命组织成员和进行革命,其主要的行动目标在长江流域,偶尔也至两广活动。如张伯祥曾在四川活动,邓文翚曾至江西设立分部,但在大多地区发展并不顺利。
1908年冬,孙武、焦达峰等先后返国,至武汉,约集一部分革命人士,于次年春设立共进会湖北分会,总部设在汉口法租界(后迁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积极联络长江两岸会党,秘密编成5镇军队,由孙武任正督统,每镇设副督统分别统率。焦达峰嗣后返湘,在长沙设共进会湘部总会,并亲往浏阳、醴陵及江西萍乡等地与会党扩大联络,也仿湖北的作法,分别编成几镇。江西共进会则由邓文翚主持,以原有的反清小团体易知社为基础,扩大改名建成。
1910年,刘公携十八星旗归鄂。至此,东京的共进会组织全部转移到国内。
1911年春,共进会重要成员邓玉麟在武昌设同兴酒楼为联络据点。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活动取得长足的进展,与文学社并称新军中的两大革命团体。该年初秋,文学社和共进会达成联合协议,组成统一指挥起义的领导机构,从而共同发动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南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焦达峰领导的共进会和会党,参与长沙起义,获得胜利,焦达峰被举为湖南军政府都督。江西共进会人参加九江和南昌的起义。
辛亥革命后,由于多数领导人分别同其他派别从事筹组政党的活动,共进会无形中涣散解体,一些成员选择加入同盟会,一些成员则集结在后来的副总统黎元洪四周,有些成员则就此离开政治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4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