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碑林区书院门街西口,是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时任陕西布政使汪可授、按察使李天麟等择定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自任教,成为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坐北面南,院内有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和东西号房等建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关中书院内西北部建“斯道中天阁”。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主导拆毁天下书院,关中书院被毁。
清康熙初年,关中书院扩大了院基,大门移为南向,外建石牌坊,上书额曰“关中书院”。大门一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二门、三门各三楹,额为“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五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陕西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关中书院获御赐“秦川浴德”匾额。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学者毕沅重修关中书院。当时李顒主持书院,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关中书院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至此,关中书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人们仍习惯称这里为关中书院。
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更名为陕西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改称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西安解放,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
1950年,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停办,西安市五中(原东南中学)迁入。
1965年,院内的斯道中天阁因漏损拆毁。
1982年,位于西安南郊翠华路的西安市师范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于1985年迁入原关中书院校址(西安市市五中则迁往新址)。
1988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在院中轴线以东建四座二层硬山式教学楼。
2008年8月18日,西安市政府将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该学校的“书院校区”(“关中书院”的名称仍然保留),容纳文理学院下属师范学院的部分学生在此学习。
2023年3月,关中书院以本来面貌向公众开放。
建筑布局
关中书院,占地面积约86666.67平方米,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现存两道门厅、允执堂(讲堂)、精一堂及东西两侧百米长的庑廊等建筑,形成前后四进院落的格局。关中书院的建筑格局以主干道将整体呈左右对称分布,主体建筑有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5个院落,并以回廊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对称式建筑结构更显典雅和庄重,中轴线布局增强了空间纵深感。层层递进、等级分明的建筑形制凸显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主要建筑
关中书院大门为棂星门形制。在棂星门额枋下刻有“关中书院”四字,为王大智所书,其左右侧门枋下书有“尚德”“崇文”。棂星门左右侧门背后书有“慎思”“笃行”。棂星门大门为石质四柱三门牌坊式,位于书院中轴线起始处。柱体为圆形立柱,四柱出头高耸,柱上各立一尊蹲狮。柱头上雕刻的祥云与柱下的抱鼓石相呼应,抱鼓石则附设柱底旁前后夹抱。
关中书院的二门也是仪门,面阔五间,硬山式屋顶。与第三进院门风格相似,三门为立面阔宽七间,均进深三间。
二进院内立有碑石,见证了关中书院的历史变迁,分别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立碑、彭德怀同志报告纪念碑、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二进院过道右侧为冯从吾手书千字文手迹,左侧为明代学者、书画家董其昌为冯从吾先生集所撰写的序。
三进院是关中书院的核心区域,中间的讲堂为允执堂,允执堂东西分别建有双层六角的醒钟亭和暮鼓亭,共有五个院落,东侧三个院落分别命名为励志、成才和奉献。门前的楹联均为励志内容,如“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为清代安徽桐城学派大儒朱珔朱兰坡所撰。三进院落外有庑廊,嵌有石碑五方,其内容分别为《关中书院记》(冯从吾撰)、《冯从吾传略》、冯从吾画像及《关中书院简介碑》、《第一师范学堂碑》和《秋菊有佳色赋碑》等。毗邻斋舍而建长约80米的空廊内,廊顶内部有建筑彩绘,偏廊外侧的立柱上挂有楹联。偏廊里侧壁画描绘了书院情况和讲述先儒事迹的石刻。
四进院为精一堂,面阔五间,为抬梁式建筑,柱端及额枋上均不施斗拱,明间内收,平面呈“凹”字形,南北长12米、东西宽18米,建筑面积226平方米。
精一堂左、右有胁堂、两庑各五间及东、西列号房各五十间。
文物价值
关中书院,作为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秉承敦本尚实、修德立心的教育理念,是关学文脉绵延千年的历史见证,历经时代变迁,蕴含其间的丰富教育理念,推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厚植其中的关学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源不断提供历史资源。
历史文化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书院之一,创始人是明代中叶陕西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冯从吾。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明西安府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冯家村人氏。明神宗万历中,由进士入仕,授御史等职。他为人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直言敢谏,后以历指神宗的失政、失德而获罪,被贬官,再削籍。归乡后,杜门谢客,醉心于宋明理学,尤其是关学的研究,“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注,自北宋张载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的一个理学学派,史称“关学”。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冯从吾继承关学优良传统,又吸收其他学派一些理论成分,强调儒家学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冯从吾一边在家从事著述,一边在宝庆街(位于西安南门里书院门街东口北侧,即今“西师附小”址)讲学多年。由于冯从吾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故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容纳不下。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时任陕西布政使汪可授、按察使李天麟等择定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自任教。关中书院成立,很快名动海内,陕西及其周边各省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多达5000余人。冯从吾把他全部心血倾注于关中书院,每逢他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坫之盛,旷绝今古”。冯从吾亦声名大振,成为关学大儒,被尊称为“关西夫子”。
神宗死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明熹宗朱由检复诏他进京,任左都御史,面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政,他挺身弹劾阉党。公务之暇还在京师城隍庙道院讲学,与东林党人同声相应,“环听者日众”,被权阉魏忠贤诬为清议朝政,“谣言惑众”。冯从吾愤而辞官还乡,回到关中书院继续讲学。事过不久,朱由检、魏忠贤复诏冯从吾赴京任工部尚书,但他坚持不就,仍然专心从事教育。此后,魏忠贤权势日增,全国各地均为他建立生祠,然唯独陕西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冯从吾清廉刚正,不媚权贵精神影响的结果。明天启五年(1625年),爆发东林书院反魏忠贤事件,魏概称反对阉党者为“东林党人”,大肆迫害。明熹宗昏聩,听信阉党谗言,诏毁各地书院,关中书院亦在劫难逃。时任陕抚乔应甲系阉党爪牙,寻隙捣毁关中书院。冯从吾对于阉党的暴行气愤至极,导致200日不能安寝,咯血病榻,饮恨而卒,终年71岁。明崇祯元年(1628年),冯从吾得以平反昭雪,关中书院也得以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
冯从吾作为一代名师,在关中这块沃土上为发展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精力与心血。他主持创建的关中书院成为“育才重地”,为陕西及西北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人们为他建祠、立碑、造像,表示敬仰与怀念。
保护措施
1983年,关中书院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西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关中书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关中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街西口。
地铁路线
陕西省西安市内乘坐地铁2号线,在永宁门站(D2东北口出)下车,步行到达。
公交路线
陕西省西安市内乘坐公交609路、12路(600路或603路),在钟楼南站、南门里站下车,步行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