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信俗属于传统
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它是一种传统信仰
文化。
信俗特点
1、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信仰,关公信俗文化的地域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关羽戎马一生,征战南北,其传奇故事从关公故里传播到各个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就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他们也把信仰关公的习俗带到了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仰与传播。“庙宇盈寰中,姓名走妇孺”,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巷陌妇孺,从现代的政要商贾到平民百姓,人们都信关公,敬关公,拜关公。这个群体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
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我国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因葬有关羽首级而形成庙祀,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形成今天庙会的基本规模。关林庙会于每年春、诞、秋三祭日即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举行,祭祀仪式汇集了狮舞、鼓舞、武术、杂技、面塑、海神、高跷曲子等洛阳地方民间艺术,同各种信俗传说融为一体。
2、 关公信俗文化体现出的集体性和培育社会的一致性。关公信俗已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偏好,而是由历史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其传播的主导载体多为民间团体举行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活动。人们信关公,已经意识化并承认他是忠义诚信的楷模;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公认他祖居河东郡解(今山西运城市解州)人;认同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是他的生日等等约定俗成的精神意志,这些体现出人们信关公的一致特性。
3、 关公信俗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这个民族性是由汉民族性演化而来的整个中华民族性。关公祖居河东郡解(今
山西运城市解州),属中原地域,是汉蜀名将,初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忠义英雄,后其忠义精神为历代统治阶层所推崇,诚信精神被商界奉为经商信条,礼、仁、智为儒家尊为人伦典范,勇武为平民所敬仰。历经顶礼膜拜,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终演变为威震华夏的中华武圣。对关公共同的信仰增强了整个
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并凝聚了民族精神,这是任何外来宗教信仰民俗无法替代的。
核心与实质
人们敬关公,拜关公,实质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所有华人的美好愿景,这种精神和愿景由抽象而逐步完善,因关公而具体而完美而凝聚积淀为一种信仰文化: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人伦精义,并为佛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民族的道德灵魂。
关公文化
关公信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流行、并一脉传承,其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人们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认同与传播。关公信俗可看做关公文化的一部分,关公文化对关公信俗的发展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义、礼、智、信”,是关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关公精神的核心。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推崇敬仰。在关公故里形成的独特的关公文化与关公信俗息息相关。
1、关公故里圣迹文化:
山西解州关帝庙名誉“天下武庙之祖”。敕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朝后寝,在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规格最高,其建筑价值和独特的人为价值是全球任何一座关帝庙所无法替代的。还有与解州关帝庙并称“三关”的常平关公家庙、关帝祖茔,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史迹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圣迹文化风景线。
2、 关公故里习俗文化:
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四月初八与九月初九的关公古庙会等,每年的这些节日关公故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相沿成习。自198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0届“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树立了新品牌,在海内外华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3、关公故里旅游文化:
当地政府为了充分开发关公故里的旅游资源,先后投资近亿元,对解州关帝庙、常平家庙、祖茔等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完善,新建了关帝文化广场、常平关帝影视城等,形成了自成体系、颇具规模的旅游景区。
4、关公故里文艺盛典
为弘扬关公文化,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出版了关公文化书籍20多部(册),拍摄了《关公出世》、《武圣关公》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恢复并上演了《千里走单骑》、《古城会》等传统戏剧目,新编了《关公与貂蝉》、《关公斩子》等数出现代剧目,推出了关公锣鼓、关公歌曲等文艺节目。
5、关公故里青铜艺术文化
人们敬拜关公,信仰关公精神为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关公故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关公艺术品、工艺品市场。其中最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产品是关公故里解州关公青铜雕像,这已成为宣传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山西宇达集团、魏巍铜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2010年由
山西古瑞特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魏巍铜工艺研究所精心设计制作的关公《夜读春秋》铜像代表山西省参展上海世博会,向全球参观者展示关公信俗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青铜文化。
关公文化和信俗几乎渗透于人们思想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宗教、祭祀、民俗、文艺等,形成了广泛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
解州关公”,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山西著名文化品牌。“
解州关公”铜像做为山西的特色文化礼品,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美誉度。
或将申遗
2010年10月9日从山西省文化厅获悉,“关公信俗”申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实际筹备阶段。“关公信俗”属于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
山西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负责人介绍,“关公信俗”是山西惟一申报世界“非遗”的项目。为申“非遗”而进行的资料片和申报片,正在当地拍摄。
“关公信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一脉传承,其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人们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认同与传播,“关公信俗”可看做关公文化的一部分。
“关公信俗”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山西运城是关公祖居地和“关公信俗”的发源地。“关公信俗”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解州关帝庙名誉“天下武庙之祖”,敕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朝后寝,在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规格最高。解州关帝庙与常平关公家庙、关帝祖茔并称“三关”。
2011年3月,山西和河南两省共同向国家文化部递交了申报材料,正式启动了联手申遗的行动。一旦申报成功,“关公信俗”将成为山西和河南两省的首个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关公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关公信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一脉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人们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认同与传播,“关公信俗”可以看作是关公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2008年6月“关公信俗”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二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始建于东汉末年,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关羽发动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
水淹七军,兵镇朝野。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退走麦城,大义归天。腊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关羽首级送于洛阳曹操处,曹操敬慕关羽为人,220年正月用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关羽首级于洛阳城南十里,并建庙祭祀。221年,孙权以王侯之礼葬关羽之躯于湖北当阳。洛阳关林是第一个下葬关羽的地方,也是埋葬关羽的灵首之所。
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以王侯之礼埋葬关羽首级于现洛阳关林,并建庙祭祀。至唐末五代时,在宫中、民间就有悬挂关公像的习俗,并盛行下来。至宋元时期,由于皇帝的推崇、加封,关羽由一员武将逐渐变成了受人尊崇、佑人平安的神明。关羽封号由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进封的“忠惠公”至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时,已成“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久而久之,关公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由厉鬼变为了可以保佑平安的神灵,同时关公信仰在民间日渐深入,逐步形成了每年的正月庙会、五月十三关公诞祭、九月十三秋祭,且规模盛大、香火鼎盛,建于东汉末年的洛阳关林,便成为百姓祭祀关公的重要场所。
据关林明万历二十四年《重建关王冢庙记》碑记载:“洛阳县南门外离城十里,有关王大冢,内葬灵首,汉时有‘庙’。”另据万历二十九年《关圣陵节府诸公构亭留鹿记》记载:“洛阳城南十五里许,汉寿亭侯关圣陵在焉。‘历晋唐宋元数百祀于兹’,而耿耿忠义贯日月,而威华夷。”由此看出,洛阳地区祭祀关公的活动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时至今日,香火依然鼎盛,同时洛阳关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庙,距今已有1790多年的历史。
在保护“关公信俗”方面,洛阳的文化部门很早就开始做出了很多努力,从1994年起,关林就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邺主,关林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汇点。
在不久前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中,一位洛阳的官员透露,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正在与山西省携手,打算将“关公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洛阳关林管理处郭处长介绍说,2011年2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专程来到洛阳关林,在他的指点下,2011年3月洛阳关林已经按照要求,向联合国提交了中英文对照的文本文件,待申报结果揭晓,一旦申报成功,河南将有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也将与世界遗产龙门石窟遥相呼应,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关公信俗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关公信俗)项目保护单位洛阳关林管理处评估合格。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关公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