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庙山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市
问安镇关庙山村,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于1975年被发现。
历史沿革
1975年,关庙山遗址在修渠工程中被发现,同年,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试掘。
1978年秋~1980年冬,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对关庙山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进一步揭示了江汉平原西部地区以大溪文化为重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面貌及相互关系。
遗址特点
关庙山遗址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1米多厚,经碳—14测定,距今5000~6000年。遗址存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依次叠压的三种文化遗存,其中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遗存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是大溪文化初步形成的时期,可分为早、晚两段;第二期是大溪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期是大溪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第四期是大溪文化走向衰落并孕育新的文化(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时期。
遗址中还发掘出原始部落房基。大溪文化房屋均为单体建筑,有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以长方形房址占多数;有地面建筑,也有半地穴式建筑,地面上建筑占绝大多数;门向不一,以门向东稍多,一般仅一个门,个别有两个门;以大中型房址占大多数,屋项均为草原四面坡式,墙体采用竹木结构、外抹泥土而成。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址内均未发现屋面红烧土块,推测都采用茅草屋面,烧烤技术只局限在墙壁、居住面及屋内设施上;第三期部分房址出现了红烧土屋面,可见在红烧土屋面出现之后,它与茅草屋面还并存一段时期;第四期沿用红烧土屋面。换句话说,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屋是“不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三期才开始出现“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四期沿用“完全”的红烧土房屋。这是由于枝江这一带雨水多,地下水位高,关庙山的先民们已在房屋建筑中考虑到防潮问题,将房基垫层和泥土墙体用火烧烤,还在墙根外围铺筑了散水坡。
文物遗存
关庙山遗址出土文物达5000多件。文物大致上分两大类:一类为石质生产工具,品种齐全,磨制精细。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网坠等,不仅适合当时不同的生产用途,而且也可以看出关庙山先民们的生产方式,已由采集、渔猎向种植养殖转变。尤其是出土了加工粮食的石杵、陶箕以及夹杂在泥土中的稻谷壳,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关庙山人已种植了一定规模的粳稻;另一类为陶器用品,红陶为主要陶系,兼有灰陶、黑陶及少量白陶等。纹饰有戳印纹、划纹镂孔、弦纹、圆窝纹。器形以圈足器和圆底器为多,如圈足碗、圈足盘、圈足豆、圈足罐、圆底碟、圆底釜和圆底罐。三足器和平底器较少,如三足盘、平底盆、彩陶单耳杯、钵形鼎、彩陶筒形瓶、曲腹杯、细颈壶、冬瓜形腹小口高领罐等等。
文物价值
关庙山遗址的发掘,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种原始文化的叠压关系,展现了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对研究大溪文化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关庙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关庙山遗址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东至问江路,西至老枝当路以西50米,南至废瓦窑,北至关庙山村村委会旧址以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荣誉称号
2022年1月,关庙山遗址入选“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自驾:从枝江市出发经迎宾大道—G318—沪聂线—上聂线—安阳路—关庙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