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愚谦,(1931年2月-2018年11月22日),广州人,历史硕士、
文学博士、作家、时事评论家、翻译家。1949年以前,在上海读书,毕业于市西中学。1949年到北京读大学,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调至中央部门做翻译和对外联络工作。1968年文革时期离国。1970年关先生受聘于
德国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前后教学三十年;1988年和1998年受聘于杭州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生平
成长背景
1931年2月生于广州
凤凰村,父亲
关锡斌当时在岭南大学任教。自他三岁牙牙学语直到八岁刚刚懂事,就已饱尝了逃难和炮火的滋味。
幼时随母亲离开广州,先到北平(北京),1937年发生日军侵华的“
七七事变”,全家又随母亲由北平辗转到上海定居。从那时起,他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已经对“丧家之辱,亡国之恨”有着深切感受。
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并不富裕,但他的母亲言忠芸(孔子弟子言堰之后裔),出身书香子弟,对子女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使他和他的哥哥姐姐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读书就业
中学就读于当时的上海教会学校圣芳济中学。1945年下半年转入了上海市西中学(原为汉壁礼西童公学)。当时,日本刚刚投降,国共又发生内战。1949年初,他高中毕业时,正值腐败的蒋介石国军队节节败退,中共解放军进入上海,他被接到新中国外交部办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英文,后转为俄文。
1953年,由于国家的需要,他提前从外国语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财政部苏联专家工作室,做中央领导人和苏联企业管理专家之间的俄文翻译。曾为中央领导人陈云、邓小平、薄一波做过翻译。业余时间,他还翻译了数本俄国的经济专业书和俄国文学著作。
青海改造
1956年,全国展开整风运动,要求大家给党提意见,他因性格直率,直话直说,到了1957年,受到轮番批评,最后政治上被定性为中右分子。
1958年“充军”青海西宁进行“脱胎换骨”改造,被分配到
青海人民出版社创办的《青海画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好景不长,1959年夏,中国掀起“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他被翻旧账,再次被送到更加偏远的荒山僻岭——
湟源县日月山山顶劳动。1960年春回到西宁,受聘于《青海日报》做记者。
1961年夏,由于三年“灾荒”青海粮食紧缺,青海省委抽调他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青海湖去捕鱼,直挨到1962年初,终于带着半身浮肿的身躯调回北京,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一波三折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关愚谦先生再次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浪潮,成为斗争对象。他忍无可忍,于1968年初,假借日本朋友西园寺一晃身份,拿走他的护照,冒死逃离祖国,来到埃及境内。埃及当局以非法入境为由,把他投入最可怕的英国殖民者所造的开罗监狱,长达一年多之久。1969年,他拒绝前往美国和苏联,在联合国红十字会的协助下,离开埃及监狱,飞往联邦德国。
新的生命
1969年春,初到德国,关愚谦先生很快应汉堡亚洲研究所邀请,到汉堡撰写了《中国十八年变迁》一书,并结识了德国国立汉堡大学刘茂才教授。此时的关愚谦先生,遗憾自己在国内由于种种政治运动浪费了宝贵的青春,他立志向学,在刘茂才教授的帮助下,进入汉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被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受聘为临时讲师,并结识了才貌双全的德国姑娘——海佩春小姐。
1972年11月,关愚谦先生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并在该系师生的坚决要求下,被汉堡大学聘为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正式讲师。此后,关愚谦先生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1977年暑假,关愚谦先生三喜临门:取得了博士学位;获得了汉堡大学高级讲师终身教职;和大学生海佩春小姐在
大学俱乐部举行结婚典礼。成为汉堡大学东方学部师生的一件大喜事。
1985年,
四川外语学院聘请他为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1988年和1998年受聘于杭州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
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聘请他为国际问题研究顾问;1998年,德国教育部高教处应汉堡大学申请,授予关愚谦博士教授头衔;2011年,
安徽合肥学院(前身为安徽联合大学)聘请他为客座教授。
艺术成就
笔耕不掇,著述等身
关愚谦先生初到德国,看到中国文学翻译到德文的书籍——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少之又少,连中国明末清初的五大才子书都没有翻译本,他就下决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多做出努力。为了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欧洲来,他在大学教学以外,与夫人海佩春用德文撰写了《中国民间故事集》和《中国文化指南》。1979年,波恩大学顾彬博士和关愚谦博士一起合编一套大部头著作——德文版的《鲁迅选集》。 经过15年的奋斗,1994年,六卷本红色布面精装的《鲁迅选集》终于在欧洲问世。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骄傲。
八十年代中期,他转移一部分精力到主编《欧华学报》和《德中论坛》杂志上。没想到这一转变给关先生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他开始写作,读者遍及全球。他的文章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写作的原则是: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逻辑性,让读者不感到枯燥。他笔耕不断,已积累了了七八百万字。他与妻子海佩春女士合作写的介绍中国的著作,就已有十几种。
1981年,远离祖国十三年后,由于国内四人帮倒台,国内政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有关部门摘去强加在关愚谦先生头上的“叛国”罪名,允许他与妻子海佩春回国探亲。自此以后,他开始在德国接待国内外各方人士,从学术界到文学界、艺术界、经济界。他曾经访问过波兰和保加利亚总统,和德国前总统施密特结为忘年交。1981年,他和欧洲华人学者一起成立欧洲华人学会,并多次组织学术研讨会。他在德国是一个知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华人艺术家多次举行过音乐会、艺术展,并组织大型中国文化节等活动。
关先生终于从大学退休了。人们改称他为关老,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施图姆菲尔德教授在关老的退休晚会上表示:“我相信关先生是不会退休的。他一定会比过去更忙”。这句话给他说对了。
退休后,他继续著书立说,2010和2011年是关老夫妇的丰收年,他们用中文和德文一连出版了四本介绍中国家庭《
德国媳妇中国家》和欧洲文化《欧风欧雨》等著作,北京、上海、郑州、深圳等多家报纸予以报道和转载。2006年,关老在汉堡阿尔斯特湖畔组织了一场《中国和谐之夜》晚会,有来自北德和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二十多万人参加。温家宝总理正值访汉堡,也应市长邀请参加。上海和义乌市政府免费提供焰火和灯笼,中德朋友纷纷慷慨捐助,一时传为佳话。当年,联邦德国汉堡州州长博爱斯特先生授予他《科学与艺术》勋章来表扬他在中德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的贡献。
1999年,《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评委会》、《中国国际名人院》、《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联合颁给关愚谦先生《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代表著作
中文作品
《狂热、动摇、幻灭》1972,台北国际出版社
《苏联东欧风云变幻录》1991,香港信报
《中国文化名声揽萃》1994,香港三联
《到处留情》1995,香港天地
《赫鲁晓夫——不以成败论英雄》1998,香港天地
《耶尔津——千秋功过凭谁说》1998,香港天地
《德国万象》1997,北京国际文化
《浪》2001,北京人民文学
《到处留情》2007,上海出版社
《欧风欧雨》2010,香港三联
外文作品
《现代汉语一般规律》德,1977,汉堡BUSKE出版社
《东汉三国和对曹操的评价》德,1978,德国汉堡、日本京东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选》德,1981,德国法兰克福文学出版社
《浪——生活在两个天空下》德,精装--瑞士SHERZ出版社、平装--德国FISHER、KNAUER出版社,先后共七版
与德国顾彬教授(Kubin)合编:
《鲁迅选集》1994(德文版,共六集)
与妻子海佩春共同出版的著作有:
《中国文化指南》德,1983,KOHLHAMMER出版社,先后共三版
《灿烂中华》英,1987,SAN FRANCISCO CHINABOOKS
《中国》意,1988,意大利FUTURO出版社
《香港指南》德,1989,KOHLHAMMER出版社
《中国的风俗与民情》德,1990,德国HAYIT出版社
《
中国旅游指南》德,1994,德国IWANOWSKI出版社
《大鼻子——中国人眼里的德国人》德,2009,FISHER出版社
《中国人如何展望中国》德,2011,精装--瑞士SCHERZ出版社
出版图书
主编杂志
《德中论坛》1980——1995
《欧华学报》1983——1997
人物评价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期天版封面:关愚谦碰上海佩春
英国《先驱论坛报》:“不平凡的遭遇——了不起的一生”
美国《东西报》(East and West)一本可读性极高的书《中国文化指南》
德国《南德意志报》:“一个人的自信和坚韧纯真,帮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德国《时代周报》:“一本不一般的没有什么政治教条的传记,会发出这么大的政治威力。”
德国《文学杂志》:“一个人通过忍耐和自己的毅力,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德国《汉堡日报》:汉堡授于他《科学和艺术》勋章。
德国《汉堡日报》:关愚谦的“第二个天空”。
德国《中国时代》文化专版:那晚,汉堡属于中国。
德国《世界报》:一对中国问题专家,一对和谐美满的夫妇。
欧洲《经济时尚导报》:中欧之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欧洲《经济时尚导报》:德国两个老巨人的两种回响。
欧洲《新报》:中国演绎文化外交《和谐之夜》晚会。
欧洲《新报》:关愚谦谈中国的隐忧。
新加坡《联合早报“德国来鸿“专栏》:西方的苹果都比中国的圆?
法国《欧洲时报》:为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发展出谋献策的关愚谦。
汉堡《中国学会》杂志:“这样一个精力充沛,处事乐观,性格开朗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柏林《新中国杂志》:关愚谦:中国无处不在。
《汉堡日报》:向大家展示我的家乡上海。
新加坡《周末瞭望》异国乡情德意志。
中国《文学报》:关愚谦——旅欧四十年的文化情怀。
中国《环球时报》:“中国故事”在德国热销。
《北京青年报》:从爱人到爱中国。
上海《新民晚报》:转载《德国媳妇中国家》。
上海《外滩画报》:中国民间文化大使关愚谦。
上海《文化杂志》:关愚谦——一个“叛国者”传奇的人生。
上海《文汇报》:汉堡荡漾“中国风”。
安徽《合肥晚报》:旅德教授关愚谦夫妇在合肥畅谈中西文化差异。
辽宁《妇女》:异国情侣的心愿。
北京《光明日报》: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北京《经济日报》:《鲁迅》翻译在德国。
北京《京萃周刊》:关愚谦夫妇为您带来《德国传真》《欧盟快递》。
四川《文明》杂志:灼热赤子心。
香港文汇报:鲁迅著作在德国编译出版经过。
香港《信报》:面对面——夫人海佩春访问记。
香港《世纪报》:风物宜长放眼量。
香港《生活》杂志:欧亚浪人关愚谦。
香港《大公报》:外籍夫人和中国文化。
香港《信报》张文达:涯天走脚行匆匆。
香港《信报》张五常:《欧风欧雨》话当年——为关愚谦写序。
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关愚谦传奇的一生。
《上海第一财经》:德国真美,德国与我。
《上海社会科学报》:一个旅欧华人感慨万端看中国。
《读者文摘》:一本震动西方的中国指南
《华人世界》:关愚谦的“先天下之忧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