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杰,1939年11月13日出生于
印度尼西亚,原籍福建莆田,连铸设备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13日,关杰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原籍福建莆田。
1958年7月,从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毕业,进入北京钢铁学院(现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
1963年9月,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进入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工作。
1994年12月,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96年3月,担任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2008年,担任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关杰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重视调查研究,跟踪学习中国国内外连铸最新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及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并及时应用于他所承担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之中,做到不断有所改进、提高和创新。
1965年初,关杰参加了由一机部和冶金部组织的联合设计组,设计和研制当时在世界上属于最早、浇注断面最大和品种最多的重钢R10--2300弧形板、方坯兼用型连铸机。历时时近3年,关杰参加了从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到图纸复审、加工制造服务、现场安装调及生产试验等全过程的工作,受到锻炼和提高。随后,又承担了方坯、板坯连铸机中的钢包回转台、中间罐车、晶器、支撑导向段、二次冷却装置、机械式方坯剪、液压式板坯剪等重要单机设备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也先后承担了连杆式回转台、结晶器、振动装置、拉矫机、扇形段更换装置、蒸气密封室、火焰切割机等关键设备的审图、把关工作。这些设备均已成功地应用于重钢公司、上钢一厂、柳州钢厂、安阳钢厂等钢铁企业内,部分连铸机还出口阿尔巴尼亚和美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杰先后参与编写宝钢板坯连铸设备立足中国国内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参加赴日联合设计工作;负责编写中国国内外各类连铸机及关键单机设备的报价书;负责编写“七五”期间薄板坯连铸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编写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设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建议书;还负责编写过“在线调宽结晶器的研制”、“大型钢包回转台结构强度试验研究”等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题和研究报告。一些项目已列入国家“七五”、“八五”核心部分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关杰还主持“七五”、“八五”期间大型钢包回转台的科技攻关项目,并以攀钢板坯连铸机作为依托工程进行连杆式钢包回转台的试验研究工作,已获得成功。“九五”期间又立项并主持科技攻关项目“结晶器振动系统的研究”,对非正弦液压振动进行试验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关杰参加了美国中兴钢厂2032毫米板坯连铸机改造设计中的技术攻关,负责支撑导向段的技术设计和振动装置、结晶器等设备的审图和方案制定工作,并获实用型专利1项。该项目已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了上钢三厂300毫米×2000毫米板坯连铸机的方案和重要技术问题的讨论和制定,并负责一些关键设备的审图工作。特别是作为总设计师关杰主持了中国第一套立足国内研制的年产板坯百万吨级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攀钢1350毫米板坯诖铸机成套设备已获得成功,扭转了中国国内大型板坯连铸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关杰先后撰写、发表科技论文和译文10余篇。
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关杰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各类连铸机(方、板坯连铸机)单机设备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研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等40余项。
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关杰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奖多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关杰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父母亲均不识字,兄妹八个均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由于家穷,他的父亲年近30岁才结婚,婚后便离开祖母,和母亲一起去印度尼西亚谋生。他的父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特别是男孩子成为印尼的“土人”-“番子”,因此,有意识地将孩子在尚未成年时就陆续送回中国国内学习。关杰九岁时,母亲不幸病逝,父亲就带关杰和三哥回福建莆田老家继续念书,随后父亲又返回印度尼西亚。关杰回国前,祖母已去世,前几年先回国的大哥和大姐没念几年小学就辍学在家务农,二哥仍在上学。关杰的童年就在由大哥和大姐当家长的家庭中度过的,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人物评价
关杰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志,与同行密切合作,基础扎实,刻苦钻研,为中国的连铸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关杰为中国冶金企业连铸化和集团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任洪斌贺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