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军事术语,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关、塞、关塞、隘塞的。
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组成。关城为关隘的主体工程,是指挥和战斗的核心阵地。其防护力较强,筑有高厚的城墙,墙上设有雉堞,沿墙构筑敌台。关城外围挖有护城壕。为增加关隘的防御纵深,有的在关城前沿还建有墩台和壕沟、陷阱等障碍物。关隘的构筑主要是根据任务和地形特点,将关城、墩台、沟壕、陷阱等做合理配置。有的将几座关城梯次配置,以加大防御纵深;有的将关城与绵亘的城墙相结合,以加大防御正面。居庸关是明清两代京师西北部的重要门户和交通孔道,其关隘的工程体系主要由在20余千米的狭长山谷中所筑的四座关城组成。在北口筑有岔道城,作为第一道防线,并在城西北山口两侧山地筑有墩台,城外平坦地形上挖了大量“品”字形陷阱;从岔道城向南约2千米,是山势险峻的八达岭,岭口筑有居庸外镇,是关隘的主要防御阵地;再向南约10千米,建有居庸关关城,并驻有重兵防守,是关隘的核心;在山谷的南端建有南口堡城(南口镇),作为居庸关的最后一道防线,据守它既可阻敌于谷中,也可防敌侧后迂回。由于居庸关地势险要,防御设施布局严密,因而易守难攻,素有“铁门”之称。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关隘建设。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纷纷设置关隘。《墨子・号令》中强调,国君要经常派人巡视并报告边城关隘的守备情况,犒赏“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构筑了许多关隘。南北朝时期,在南齐建元元年(479)与北魏的战争中,南齐将军萧朗也曾率军“依山筑城,断塞关隘”,逼退北魏军。随着武器的发展,关隘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降低,清代以后,关隘为新的筑城形式所取代,而成为历史的遗迹。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