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塔,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江阴市西横街兴国园内,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
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
历史沿革
兴国寺塔始建于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原为太平兴国教寺(简称“兴国寺”)的主要附属建筑,称“太平兴国教寺塔”,俗称“兴国寺塔”。宋
大观初年(1107年),兴国寺发生火灾,寺院被烧,只剩兴国寺塔。
元代复建兴国寺,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兴国寺塔遭战火毁坏。
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修复兴国寺塔,塔身增为9级。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塔内架木及顶毁于火。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26日,直奉军阀混战时,奉军发炮击中兴国寺塔顶,变成钢笔尖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塔基、塔身数次进行整修加固。
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拨款30余万元进行全面修缮。
2005年5月,江阴市兴国寺塔维修保护工程启动,整治塔周边环境,12月底工程全面竣工。
主要建筑
兴国寺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现塔身共存八层。塔残高42.83米,底层外接圆半径6.20米,墙体厚2.46米,第七层八角形外接圆半径4.15米,墙体厚1.04米,第八层至塔顶残壁高3米。各层上下相闪45°角,辟查门和直棂假窗各四,交错相叠,
壶门上飞砖挑檐,檐下隐出斗拱,每层转角处均砌圆形倚柱。底层塔室平面呈正方形,面积41平方米,第七层内璧又呈八角形。第六层残毁东北角,第七层尚存西北、西、西南三残面,第八层仅存高约2米的孤立残壁一截。
文物遗存
兴国寺塔内残留“
七朱八白”的装饰,是北宋时期宝塔的特征。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相传三国时,孙权母亲吴国太在江南建有七寺八塔,而兴国寺塔正是由吴国太所建,也称“望郎塔”。
直奉战争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三)下午2时,直奉军阀在江阴混战时,占据黄山炮台的奉军向困守城内的直军发炮,兴国寺塔不幸中弹,最高两层被削去一半,仅余西边半侧(第七层仅余一尖角,第六层的西半边被劈成斜坡状),塔顶成钢笔尖形。因岁在乙丑,后称“乙丑兵灾”。
艺文
江阴人沙曾达赋诗《兴国寺塔》:巍然古塔耸西城,炮弹横遭削不平,艳说前朝孙母迹,任栖百鸟乐飞鸣。
保护措施
1982年8月,兴国寺塔被江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4月19日,兴国寺塔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兴国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兴国寺塔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西横街兴国园内。
江阴市内乘坐江阴公交9路到兴国公园站下车,步行430米到达兴国寺塔西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