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教拳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形成,流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五华县水寨镇李铁牛所创。清乾隆年间,李铁牛跟随经商的父亲到福建一带,后在莆田少林寺苦习多年学得拳技,又与客家祖传武术参合融会,自成一派,称为李家教拳。
历史渊源
作为粤赣闽陆路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兴宁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和“小南京”之誉,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武术,李家教拳就是民间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
据文献记载,李家教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成,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五华县水寨镇李铁牛所创。清乾隆年间,李铁牛跟随经商的父亲到福建一带,后在莆田少林寺苦习多年学得拳技,又与客家祖传武术参合融会,自成一派,称为李家教拳。
兴宁李家教由李铁牛直传。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在1933年编著的《客家研究导论》中就有对李家教拳的详细记载。
在长期的实践中,李家教拳遵循客家武术伦理观念和价值尺度,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拳谱套路,包括以礼为先、以守为主、守中有攻、后发制人的攻防技击理念和方法,从而奠定了李家教拳的武术地位。
基本特征
作为梅州地区汉族拳种之一,李家教拳属南拳的一种,以其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的运动套路,屹立于武术之林。“它不图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立足于实用,包括套路演练、套路对练、排练功三个方面。李家教拳套路结构严谨,动作紧凑饱满,进攻技击性强,每个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其中,以手法命名的有‘接手’‘驰步’‘双单力’‘鹅拳’‘鹅掌’‘三步箭’等几个套路;‘催步’‘接手’是以两种拳术而命名的套路。”
地有支,马有头,桥有节,眼有神,力要圆,势要方,胸要空,腹要实,手随心,劲随意,肩随胯,身随马等。这些年通过与各地武术界人士加强沟通联系,吸收外界先进经验,李家教拳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做到了灵活多变、善攻能守、以攻代守、攻守均衡、进退有力,并编写出了催步拳、接手拳等各种套路拳谱和三十六字口诀文字资料,使之更加系统化。
李家教拳真实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诉求和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客家生活气息。通过观赏和参与这些武术技艺,既可以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也能够强身健体,营造良好的体育竞技氛围,起到沟通、联络、联谊的作用,增进思乡之情,更好地凝聚海内外乡亲,让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得以继承发扬。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1985年,刚刚读完初中的罗旺平拜忠义武馆馆长秦文忠为师,经师父悉心倾授和自己勤学苦练,深得李家教真传。在学武期间,他还协助师父教导师兄弟,后被指定为第七代李家教拳传承人,并授予代传拳谱。
1984年秦文忠在兴宁宁新横新村秦屋开馆,担任忠义武馆馆长;2013年1月1日罗旺平在宁新大岭街开馆授徒,后迁至宁新文星村,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徒弟叶挺于2015年分别在黄陂镇和兴宁城区明珠文化广场设馆招徒。
近年来,兴宁涌现出一代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卢火秀、李金先、秦福林、秦玉灵、秦文忠、罗旺平等,不少人在自己所在区域、村屋设馆招徒,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传承发扬和创新推广李家教拳。
保护措施
2022年,兴宁李家教拳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社会影响
李家教拳除在兴宁境内流传外,还流传至梅州市各县区以及潮汕地区一带,辐射范围涵盖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客籍和潮籍华侨华人聚居地。经过一批批习武传承人多年的努力,李家教拳技艺不断精通,在各类比赛中交出了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并经广东省有关部门评定,李家教拳为客家传统拳术之一。同时,中国武林网亦设有李家教网站,相关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获得广大习武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