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烙画于2020年12月31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序号3)。
历史渊源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我国民间珍贵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明清时期,烙画在梅州落地生根。
烙画是一度热门的手艺,许多人家中的家具装饰上都有烙画。资料显示,烙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因连年灾荒战乱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
1978年,兴宁政府部门依据当地优秀的艺术人才,开办兴宁县工艺厂,设有烙画车间,师傅有李道祥、郑锦文、黄辉煌等,职工28人,每年有作品上万幅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销。其中代表性传承人赖柳青,有得意之作《梅兰菊竹》《松竹园》《十二生肖》等在国内外展出获奖。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烙画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当地烙画艺人越来越多,并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后来,随着新兴工艺的发展,以传统家具装饰为主的烙画市场逐渐萎缩。曾经风光无限的兴宁县工艺厂关闭,传统的烙画手工艺人又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
而在兴宁市罗浮镇浮中村,还藏着一名年近八旬的烙画手工艺人,能以“铁笔生花”。他便是兴宁烙画代表性传承人——罗旭庆。罗旭庆家祖辈都以烙画为生,到他已是第四代传承。20世纪80年代,烙画风靡一时,罗浮镇周边家家户户基本都能找到烙画,大多出自罗旭庆的手笔。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烙画不仅要掌握烙画的基本技法,更要掌握美术的基本方法。要掌握烙画这门手工技艺需要具备基本的美术功底,学习的成本高,时间长。加上靠烙画赚不了很多钱,对烙画感兴趣的人很少,因此真正肯学的年轻人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久负盛名的烙画逐渐式微,传承遭遇困境,现今懂得这门手艺的师傅在梅州屈指可数。
保护措施
2019年,烙画被评审确定为第九批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0年12月31日,兴宁烙画被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
为了更好地传承烙画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经过罗浮镇政府的协商组织,罗旭庆多次举办作品展、开设培训班,还录制了现场操作烙画光盘,依靠媒体网站大力宣传烙画手工技艺。同时,收集烙画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等资料,通过申报认定烙画为非遗项目,加大烙画的传承保护,强化烙画传承人的培养管理。
传承人物
罗旭庆为兴宁烙画代表性传承人,罗旭庆出生于烙画世家,到他已是第四代传承人。近年来,他创作了《抗疫处处有党员》《浮美宣牛希望小学》《罗浮中心镇》《印象校园罗浮中学》《罗浮澄联村新农村建设——铜鼓寨森林公园》等烙画写实作品,以精湛技艺刻画身边的故事。当地政府鼓励罗旭庆作为传承人设立司城艺苑,并招徒授艺。罗浮中学也曾邀请过他开办兴趣班,希望可以将这种特色画技传承下去。罗旭庆有5名徒弟已经“出师”,徒弟们已经可以独立“接单”,但是大多没有以烙画为主要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