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欣德米特,作曲家,德国。世称“20世纪的
巴赫”的欣德米特,以其高超精致的对位技巧和创新的和声体系而享誉世界乐坛。
人物生平
欣德米特1895年11月16日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 13岁起就为生计所迫,在剧院乐队、伴舞乐队、咖啡馆拉小提琴,同时进音乐学院学作曲,1915-1923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乐师。1921-1929年,在阿马尔
弦乐四重奏团任
中提琴手。1927-1935年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授,纳粹上台后被戈培尔指责为“文化上的布尔什维克”和“精神上的非雅利安分子”,作品遭禁演,被迫流亡。先客居英国,后应邀去土耳其。1935-1937年任教于安卡拉音乐学院,在那里建立了西方式的音乐教育制度。1940-1950年,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敦作曲。
艺术风格
欣德米特从事过各种音乐工作,这对他创作的发展,以及他后期创作的务实精神都有深刻影响。他力图使开始瓦解的调性体系恢复活力。他的作品数量繁多。
欣德米特早期作品有《杀人犯》(1919)、《努花-努希》(1920),《卡迪拉克》(1926)等歌剧,《卡迪拉克》四幕歌剧取材于德国作家
霍夫曼(1776-1822)的小说《斯库德丽小姐》,故事场景是17世纪的巴黎。卡迪拉克是一名出售珍贵首饰的金匠,奇怪的是,购买其金项链的顾客接二连三地死去。一位正在追求他女儿的官员决心侦破这个神秘的案件,最后发现是卡迪拉克在出售的饰品中注入了致命的毒药。
欣德米特的早期歌剧作品具有反对浪漫主义和嘲弄传统观念的
新古典主义倾向,表现出结构主义和都市主义的特征,音乐富于幽默感和独创性。同时他又提倡新即物主义,认为音乐即音乐,事物即事物,不必过分掺入主观情感因素。他还创作了不少结构简单,不求技巧性只讲实用性的大众“
实用音乐”。
欣德米特表现日常生活题材的“实用歌剧”中,独幕歌剧《人生的轮回》(1927)取材于一出英国活报剧,以鸡毛蒜皮的家庭瓜葛为主题。作品采用逆行重复的对称结构,说明逝去的生活可以按相反顺序加以重复的几何学对称原理。在描写年轻夫妇离异,妻子爱上诉讼人,后来离婚夫妇又走到一起应邀参加演剧活动,两人名利双收,破镜重圆却成泡影的三幕喜歌剧《每日新闻》(1929)中,出现女主人公在浴室洗澡时大唱《浴缸咏叹调》、《热水咏叹调》的场面,用诙谐幽默的声调赞扬电气的好处,一家煤气公司老板将欣德米特告上法庭,指控他破坏了煤气的声誉。
1935年他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歌剧《画家马蒂斯》这是以德国画家马蒂斯(1460-1530)的生平为题材,描写马蒂斯走出画室参加农民战争,与社会黑暗势力的斗争,此剧遭到了纳粹当局的禁演。一直到1938年才在瑞士苏黎世上演。这部歌剧在音乐上有明显的调性,清晰的线条对位,以婉转抒情的艺术风格见长,摆脱了形式主义,使普通听众易于接受。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欣德米特晚期的著名歌剧还有《世界的和谐》(1957)、《漫长的圣诞晚宴》(1960)等。
五幕歌剧《世界的和谐》是由欣德米特自撰剧本,通过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德国三十年战争期间发现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事迹,引出科学与宗教、宇宙与人间、思想与道德彼此协调和谐的哲理性命题。
欣德米特一生写有十部歌剧,他认为自己的作曲技法是从物理的原理演化出来的产物,音乐的结构是不容主观随意变革的。因此他的歌剧强调以戏剧情节适应器乐形式,强调戏剧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他反对浪漫主义的情感夸张表现,也反对十二音体系从根本上否定调性体系的实践,他把传统的调性加以扩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和声体系原则。他的著作《作曲技法》(1937-1939)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个原则,而《调性游戏》(1943,钢琴练习曲,前奏曲、赋格曲的汇编),则从实践中对此加以阐释。说明了他的音乐观点和他对一些音乐家的看法。
代表作品
《画家马蒂斯》《世界的和谐》《韦伯主题交响变形曲》
《音乐会曲》作品第50号,为钢琴与弦乐而作
《至尊的见证》(Nobilissima Visione)《管风琴奏鸣曲第二号》《葬礼音乐》
历史评价
欣德米特今天被认为是他那一代德国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他的音乐、细致阐明的创作哲学和作为
演奏家的活力,对同辈作曲家们启迪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