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泉永道是
清代
福建省的一个行政区,管辖
泉州府、
兴化府和
永春直隶州。 前面是设置于
明朝中期的兴泉道,明末废除,1670年(康熙九年)复置兴泉道,管辖兴化府、泉州府,道治驻
泉州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增领永春州,更名兴泉永道。
兴泉永道是
清代
福建省的一个行政区,管辖
泉州府、
兴化府和
永春直隶州。前面是设置于明朝中期的兴泉道,道台驻在 兴化府府城,
南明初期西元1646年废除, 西元1670年(康熙九年四月)恢复置兴泉道,仍然管辖兴化府、泉州府,道治仍然驻兴化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增领永春州,更名兴泉永道。
《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复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分房改驻厦门,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
同安县 嘉禾里(厦门)(《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道台自清朝初期先在莆田(兴化府驻地),雍正中期从莆田移驻泉州,再自泉州移驻同安县(厦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管理厦门与台湾军事。 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府改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设晋江县的的兴泉兵备道衙门再次移驻厦门。1727年之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称为福建省台湾道。最大差别是台湾与
福建本土开始分治而管辖,道署衙门也从厦门移至台南县。 台湾道直至1887年才升格为台湾省,然仍保留该官署。 不过因为布政、监察、军事、纳税等体系仍与福建有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也同受
闽浙总督管辖。雍正十二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统辖兴化府(今莆田、仙游一市二县)、泉州府(今泉州、石狮、晋江、南安、厦门5个市和安溪、惠安、同安3个县)以及永春州(今永春、德化、大田3个县)两府一州的军政要务。 民国二年改名为南路道,辖区不变,民国二年12月增辖金门县,1914年改名厦门道。
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攻陷
厦门,霸占道署,1845年将其拆毁,改建为英国驻厦门领事馆。
1863年(同治二年),清朝收回道署旧址。次年,道尹
曾宪德又拆除英国领事馆洋楼,重建道署,并立《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记述此事。今道署原建筑早已无迹可寻,仅有残存的碑记于1991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