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寺
浙江省安吉县兴福寺
兴福寺,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孝源街道郭孝山山麓中部。寺院始建于明洪武壬子年(1372年),寺院规模宏大,有僧侣近百名。
寺庙由来
浙江省安吉县孝源街道孝源村的郭孝山,曾名郭笑山,海拔315米,光绪版《孝丰县志》记载:“郭巨埋儿处,在郭笑山,有墓,相传埋儿得金即其地。”《兴福禅闇记》记载:“安吉去邑洽西一舍,有山矗起,郁乎深秀者,郭笑山也。冈峦廻合……人迹罕至,惟高流洁士脱尘绝俗者游憩于斯。”
山中有诸氏宗祠兴福庵,人称孝子庙,据《诸氏宗谱》记载:诸氏始迁祖为三六公,名诸秀,。村以庙名,为孝源村。明代孝子庙扩建为兴福庵。六百年来兴福寺几度兴废,历尽沧桑。
历史沿革
明洪武壬子年(1372年),广德县兴隆寺的宗源禅师云游至孝源村,被诸氏挽留作兴福寺住持,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而且还带出了众多徒弟,于是决定扩建兴福寺。而首任住持宗源禅师实为幸福寺的开山始祖。明代,兴福寺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古代的小庙宇同老百姓一样,受尽了战乱之苦。朱洪武(朱元璋)当上皇帝不久,各地饥饿的农民就又纷纷起义。在官府镇压这些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庙宇定然难免遭殃。明宣德四年(1430年)的《兴福禅闇记》记载:“永乐甲午(1414年),禅师顺世、文泰、随化……。甲辰之岁(1424年),丁乡寇作,庵毁。延燎、善诚励志兴复,募众财力,庀工经始。迨宣德……堂礼口久,修行人包普坚至,协心共襄,渐次缮营,恢扩有徽,增创伟积。”
清代,战火依然不息。“顺治九年,领寇姚三等啸聚数千余人焚劫村落……”(《孝丰县志》)。加之庙内失火,到清乾隆初年时,“前殿已覆,后宇将倾。”于是,“住僧永莲、云鹤等励志重修,竭力募化。”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幸善姓君子各捐银两,得以鸠工庀材,而金人大殿焕然一新”。据石碑上所记载的功德名录,当时,捐银两的善姓君子达250位之多,可见兴福寺当时的影响之大。
兴盛时期
此后的一百年间,兴福寺在风风雨雨中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然而,在太平天国军与镇压他们的清军的战斗中,兴福寺和他们的主人一同遭受了灭顶之灾。十多年后,从四面八方来这里开垦的人们发现他时,只是满地荒草丛中的段残壁。所幸保留了两块记录他们身世的石碑。
多次修整
兴福寺,在前期多次修整的基础上,2010年,县佛教协会委派寂涵和尚主持兴福寺修建工作。现在,兴福寺观音大殿已在原址上矗立,山门、僧房、厨房一应俱全,进山道路也进行了修整。孝子庙、郭巨亩、大雄宝殿也都在筹建中。
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经典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埋儿得金”故事就发源于郭孝山,现在孝源村郭孝山中不仅留存着郭巨墓茔,而且还有“郭巨之墓”碑石和道光年间御锡碑文,以及“埋儿坑”等遗址。
其实,早在明朝年间,此地的郭孝寺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文化盛地,孝子庙也已列属当时寺院的一所重要祭拜地。回首历史已过几百年,往昔繁华的郭孝寺也随着太平天国时期和日本侵略中国的两次大火所烟没,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和遗碑,并有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碑文。长约1公里的古石阶栈道还隐约记载着过去的繁华,尽管如此,但孝子郭巨的故事在四而环山,景美境雅的孝源村流下深刻的印迹,人们不尽意的把孝源村誉为孝子源头。而今,孝子庙为后人重新修缮,名为明代沿用的“兴褔寺”。
寺在原址修建,为后天捐助建立。寺庙四面环山,为竹林所包围,旁的老桑树,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唦唦的声响似乎见证寺庙的前世今生。桑树下喝盏清茶,微风习习,惬意惬意!
游客须知
自驾游:浙江省安吉县孝源街道(原皈山乡)郭孝山兴福寺。
出租车:由县城至兴福寺大约50元左右。
公共交通
安吉县客运中心乘孝源村直达车。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孝丰县志.中国图书馆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08:30
目录
概述
寺庙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