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
农业大国, 养殖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养猪业作为农业
畜牧养殖中发展较为普遍的一个部分存在, 对保障国民的物质生活有积极的作用。
发展前景
畜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猪业作为畜牧养殖中发展较早, 规模较大的一项,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猪肉的市场需求量也在稳步增长。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结构中, 食品所占的比例较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猪肉市场的需求量并不会出现太大的改变, 但是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影响问题
1. 饲养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的畜牧养殖一般以家庭饲养或者是小型的饲养场为主,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 并不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饲养规模较小, 很多配套实施都不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特别是很多的家庭饲养场, 在养殖的过程中, 往往都是根据经验来进行喂养, 并没有采用较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这并不利于我国养猪业的大规模发展。养猪业的集约化程度低是阻碍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分散的饲养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 技术推广以及疾病预防工作较为分散, 提高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第二, 相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技术支持;第三, 资源的优势不能有效的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第四,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小规模的饲养过程中, 很难对养殖的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 往往都是随处排放, 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促进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的发展是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
2. 管理理念落后, 不利于长远发展
在养猪业发展的过程中, 养殖户往往只重视饲养管理的技术及最终的经济效益, 忽视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养猪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原来的饲养模式及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速度,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不能够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注重产品品质的提高, 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3 饲养技术更新慢, 阻碍了产业发展速度
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饲养技术不论是在前期科研还是后期推广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阻碍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对农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人才数量较少, 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养殖业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由于资金缺乏、人员缺少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存在, 新的养殖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阻碍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
有效策略
1 提高准入门槛, 促进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畜牧饲养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 是造成我国养猪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提高养殖业的准入门槛。对存在的养殖规模较小、污染较为严重的养殖场进行合法的有效处理。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 制定出适合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养猪业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采用先进理念, 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 也要坚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猪肉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在未来的发展中, 只有品质较高的品牌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 在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提高产品的品质, 同时注重品牌的价值, 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3 鼓励技术更新, 提升发展速度
饲养管理技术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以及推广和应用都能够促进养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当前养猪业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通过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制度的完善来进行有效的解决。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 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为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力量。技术的不断更新, 可以更好的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阶段
我国的工厂化养猪大致经历了机械化、信息化阶段, 正在向智能化迈进。
所谓机械化阶段是指在生猪养殖全程的各个环节 (包括饲喂、环境控制、消毒、防疫、清粪、废弃物处理等) 使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操作。我国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猪场就处于这一阶段或正在向信息化阶段转型。
所谓信息化阶段是指随着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逐渐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 同时利用信息管理软件高效地完成基本信息的统计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包括环境信息、猪只体征数据、猪只运动行为特性和生产管理数据, 甚至屠宰、分销物流信息等。我国集团化养猪企业大多处于这一阶段。
所谓智能化阶段是指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 新技术与猪场生产更广泛、更深入地结合, 并逐步尝试替代人的操控来自主智能化决策。
比较而言, 机械化阶段是通过控制设备执行各种操作, 系统完全不感知外部信息, 是个信息孤岛的系统;信息化阶段通过人工录入或传感器技术感知外界各类状态信息, 通过基本的数据分析指导操作, 是简单的信息反馈和交互的系统;而智能化阶段可将各类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相互融合, 形成智能决策和网络控制, 是一种全新的、复杂协同的
知识自动化系统。
相关影响
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 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 并于7月6日起对约340亿美元中国输美的商品开始加征关税。为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中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
国际法基本原则, 我国政府于同期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副产品、水产品、汽车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在对美加征关税清单中涉及到生猪养殖与发展的商品有大豆、猪肉及制品等, 这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 具体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直接影响饲料原料的成本
我国养猪生产中以玉米-豆粕型相对单一饲粮结构为主, 其中玉米是饲料中的主要能源原料, 也是基础原料, 豆粕是主要的蛋白质原料, 而大豆又是豆粕的主要来源, 通常以饲料中蛋白含量评价其营养高低。近年来由于我国养殖量的飞速增大, 尤其是生猪每年养殖量近乎占到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 所以饲料的需求量也增加很大。受价格因素影响, 我国自产大豆与来自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大豆相比, 没有市场竞争力, 造成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 对外依存进口高达87%。2017年, 中国大豆总进口额高达9554万吨, 其中从美国进口3200多万吨, 占30%。我国玉米单产量成本与国外几乎相当, 依据我国气候特点玉米种植面积相对较大, 每年进口数量不大, 玉米进口290万吨, 其中从美国进口76万吨, 占全年饲料使用量的0.3%, 剩余大部分从乌克兰进口, 故玉米原料影响不大。
笔者认为, 要想减少大豆价格对饲料成本的影响, 首先要拓宽饲料原料来源的渠道, 用DDGS、菜籽粕、棉粕等替代豆粕原料, 研究小麦、黑麦、谷以及高粱等替代玉米原料, 减少对豆粕玉米等原料的进口。其次要改变传统的饲料组方结构, 推广低蛋白-
氨基酸平衡日粮饲喂技术, 组方中降低蛋白原料的用量, 所缺少的蛋白和能量用必需的氨基酸来代替, 这种饲料在我国市场已经应用多年, 但受传统概念影响推广量不大, 应加大推广力度。
对瘦肉型种猪引种的影响
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以来, 美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畜禽种业也属于知识产权保护之列。从2013年到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生猪价格持续低迷, 生猪养殖出现严重亏损, 每年从美国进口种猪就几百头, 数量极少。由于
能繁母猪存栏降低, 猪肉产量减少, 2016年开始生猪价格一度飙升, 我国种猪进口量逐渐增长, 2017年我国进口种猪11000多头, 美系、法系和加系种猪基本上各占我国进口份额较大, 具体美国进口5600多头, 占进口总量的50.2%, 总体看种猪进口量不大。
但我国生猪育种企业多而不强, 引种退化问题一直没得到彻底解决, 对国外瘦肉型种猪依赖程度较高, 从长远看, 不利于我国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有众多的优良地方品种, 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应充分开展我国现有品种和国外品种优势杂交, 培育适合各地饲养的优质猪新品种或品系, 降低对国外种猪的依赖性。
对猪肉进口的影响
2017年中国猪肉产量为53503万吨, 消费量为5494万吨, 共进口猪肉122万吨, 仅从美国进口17万吨, 占到我国猪肉产量的0.3%左右;从价格方面看, 进口猪肉在增收关税前比国内猪肉便宜5元/千克, 增收25%的关税后价格差距缩小至1.5元/千克, 这对于冷冻的猪肉市场吸引力不强, 故贸易摩擦对猪肉进口总体影响不大。
但我国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较低, 饲养成本较高, 与美国、荷兰等养猪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造成猪肉市场没有竞争优势, 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 我国的养猪企业应做到未雨绸缪, 通过利用现代生猪饲养技术, 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养猪, 提高
生猪出栏率、胴体重和饲料报酬水平, 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生猪养殖效率。同时, 提高饲料报酬, 还可以减少饲料消耗, 缓解饲料原料紧张问题, 降低饲养成本, 从而进一步, 提升我国猪肉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