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内(拼音:nèi,nà),是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初文以有锐锋的楔形符号“A”刺入“冂”形的图象,表示进入内里之意。“内”字在商代原本写作“B”,因为与“C(丙)”字区别甚微,而改平顶“D”为尖顶“E”。至战国,字中的“入”形常在中竖上加饰点或饰横,同时,楚系文字又把“D”形简写为“F”形。 战国中期之后,秦系文字“A”形向上穿透重作平顶的“冂”形,成为秦及其后篆隶楷各体的稳定形式。但是,在秦汉简帛中也有写成“G”在“H”形中的样子。在后世传统用字中一般以“內”为正,“内”为俗。而在新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取俗字“内”为正体字。既是沿袭汉隶笔势,也是为了书写便利。
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内里,逐渐分化为“内”“入”“纳”三词,但在西周中期以前,“内”字还兼赅“内”“入”“纳”三项相关联的意义。在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内”兼表受纳和交纳两方面意义,读作nà,后来写作“纳”。“内”由本义引申为榫头,读ruì,后来写作“枘”。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奴对切
说文解字注
入也。
今人谓所入之处为内,乃以其引伸之义为本义也。互易之,故分别读奴荅切,又多假纳为之矣。《周礼》注云:职内,主入也。内府,主良货贿藏在内者。然则职内之内是本义,内府之内是引伸之义。
从冂入。
小徐曰:冂音坰。按:当音𧠨。许冖冂异篆。冂者,覆也,覆在外。各本无入字,今依《韵会》补。奴对切。十五部。
自外而入也。
释会意之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奴对切,馁去声。《说文》:入也,从冂入,自外而入也。《玉篇》:裏也。《增韵》:中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又《前汉·鼂错传》: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注:二房也。《韵会》:房室曰内,天子宫禁曰内。汉制,天子内中曰行,内犹禁中也。唐有三内,皇城在长安西北隅,曰西内;东内曰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南内曰兴庆宫,在东内之南。
又五内,五中也。《魏志·王浚传》注:闻命惊愕,五内失守。
又职内,官名。《周礼·天官》注:职内,主人也。若今之泉所入,谓之少内。
又河内,地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
又《集韵》《正韵》𠀤儒税切。同汭,水相入也。或省文作内。
又《正韵》:同枘。《周礼·冬官考工记》注:调其凿,内而合之。
又《正韵》:奴荅切,同纳。《孟子》:若已推而内之沟中。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康熙字典.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8:0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