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初次行
膝关节内侧间室置换术的患者102例(女性67例,男性35例,年龄50~73岁)。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手术组及个体化截骨组(CT测量组)。手术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完成,个体化截骨组术前通过adiAntDICOM软件在CT片及三维重建中测量,确定确切截骨方案及评估术中可能使用假体型号完成手术;常规手术组没有术前测量。术前所有患者常规扫描膝关节CT,然后对股骨进行三维重建,在合适的CT矢状位层面上,确定股骨远端骨性标志点:股骨内侧髁切迹最低点(A点),后髁最远点(B点)。确定
股骨长轴中轴线(f),经过A、B两点分别做f的平行线定义为a线和b线。a线与b线的最短距离定义为H。将每位患者使用的相应假体前后径(AP值)分别减去其测得的H值,得到相应的数值定义为h值,h<0的数据不计入统计分析,h≥0进行统计分析。h≥0,意味着假体前缘超过了股骨内侧髁切迹,有可能造成术后髌骨与股骨假体撞击。将单髁的股骨假体与三维重建图像进行模拟放置,评估假体的位置。两组所有病例术前及术后均拍摄患者负重位双下肢全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对X线片的胫骨后倾角度及膝关节内翻角度进行测量。评估两组术后56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中有
髌骨撞击的患者共5例,均出常规手术组,并且h≥3mm。髌股关节有症状(这些症状包括髌骨撞击、膝前疼痛及上下楼疼痛或不适,Table1、2)的患者15例,其中h≥0mm,常规手术组有7例,个体化截骨组有2例;h<0的一共有6例,常规手术组及个体化截骨组个体化截骨组各3例。常规手术组与个体化截骨组术后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及膝关节内翻角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股骨假体前缘超过股骨内侧髁切迹3mm会产生髌骨与股骨假体撞击的症状。术前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假体型号的大小及假体放置的位置,有效的避免了因股骨假体型号选择过大、股骨假体的过度旋前导致的假体前移和后髁截骨量过多所导致的髌骨撞击的发生;避免了因股骨假体型号选择过小,股骨假体的过度旋后所导致的股骨假体与聚乙烯衬垫撞击的发生。因此在CT及三维重建影像下模拟手术截骨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股骨内侧髁切迹对于单髁置换术中假体的位置判断有重要意义。
内侧髁Hoffa骨折病例报道中的治疗结果,大部分患者经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可重获良好的膝关节功能。2例术后功能明显较差的病例均伴发有其他损伤(1例为同侧股骨外髁骨折,1例为同侧股骨髁上髁问骨折),可见内侧髁Hoffa骨折的治疗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伴随损伤的治疗;2例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及5例内侧髁Hoffa骨折骨不连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取得良好膝关节功能,充分说明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在治疗此类骨折中的重要地位。内侧髁Hoffa骨折术后处理及康复在不同临床报道中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手术入路及主刀医生对内固定稳定性评估的不同有关,所以很难针对术后处理及康复提出规范化操作流程。为了尽可能减少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中出现骨折再次移位,Cheng等研究认为术中固定后须在膝关节全活动度方面评估内固定的稳定性,这样可模拟康复训练中患者膝关节收到剪切应力时的情况;另外,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及适当缩短随访间隔,均可有效地减少术后骨折再移位风险。总之,内侧髁Hoffa骨折早期诊断有赖于临床骨科医生对该类型骨折的认识,坚强固定骨折断端及对伴发损伤的及时处理是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术后在充分评估内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