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记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创作的历史著作
《内战记》是古罗马帝国奠基人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创作的历史著作。
内容简介
《内战记》记载了公元前49年到前45年间,恺撒与庞培和元老院联合势力的战争。分为3卷。内容上依次描述了:恺撒挺进意大利与庞培离开意大利到希腊,恺撒回攻西班牙与库里奥征战北非,恺撒进军希腊与法萨卢战役,庞培逃至埃及被杀与亚历山大里亚战役,扫清阿非利加、西班牙等地庞培余党的战役。
恺撒挺进意大利与庞培离开意大利到希腊。公元前49年1月10日夜,恺撒率军越过卢比孔河,迅速向中部意大利推进。在阿里米弩姆,恺撒接见了从罗马逃出来的保民官库里奥和安东尼,然后继续挺进,攻占科菲尼鸟姆,沿途城镇纷纷望风而归。庞培得报后,离开罗马前往布隆迪西乌姆,恺撒率兵追赶至海边,这期间,恺撒两次派使者(或是庞培的降将)带口信给庞培,希望能与庞培和谈,恺撒在口信中说到,“只因庞培至今还没有给他会谈的机会,他本人现在在赶往布隆迪西鸟姆的途中,必须要和庞培会谈一次,这对于国家、对于他们之间的共同安全,都很有关系”,而得到的答复却是“由于执政官们不在,没有他们,不可能达成任何和解条件。”显然,庞培在元老院的支持下无心与恺撒议和。双方在亦和亦战的情况下陷入僵持,庞培于是率领部下离开布隆迪西鸟姆,前往希腊,以集中优势兵力与恺撒决战。
恺撒回攻西班牙与库里奥征战北非。庞培在开往巴尔干的同时,派遣维布利鸟斯鲁孚斯到西班牙,会同庞培副将阿弗拉尼鸟斯、佩特雷尤斯一起共同对付恺撒。恺撒在伊莱尔达和马西利亚经过顽强的战斗,击败庞培在西班牙的主力。当时海上已被庞培封锁,库里奥为恺撒利益攻占西西里岛,进而以此为基地征战北非,库里奥虽然勇猛,但是过于轻敌冒进,在地形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敌人决战,最终库里奥全军覆没,未能攻取阿非利加。
恺撒进军希腊与法萨卢战役。恺撒回到罗马简单地安排一些事务之后,率军前往布隆迪西鸟姆,准备进军希腊。此时,庞培的主力已经全部在希腊集结。双方在法萨卢地区对峙。公元前48年8月9日,恺撒凭借他高超的指挥技巧以及恺撒军队的英勇战斗,在法萨卢决战中一举击溃庞培主力。
庞培逃至埃及被杀与亚历山大里亚战役。法萨卢战败后,庞培基于以往同埃及前一任国王的交情,选择逃往埃及。而此时的埃及正处于内乱,年幼的国王托勒密十三世以巨大的兵力在和自己的姐姐克里奥帕特拉作战。庞培的到来使埃及王公们感到恐惧,于是他们阴谋设计引诱庞培到一艘小船上将其杀死。恺撒沿亚细亚一路追赶庞培至埃及,他的到来再次引发年幼国王和摄政大臣们的恐惧和敌视,而恺撒本身也不倾向于扶植年幼的托勒密,终于亚历山大里亚战役爆发。恺撒把他的所有舰队都从罗得岛和叙利亚、西里西亚召了来,并且到克里特去征集弓箭手,到纳巴泰伊国王马尔库斯那边去索取骑兵,又命令到各地征集作战机械、发运粮草,调集援军。最后在亚历山大里亚战役中击败埃及军队,将克里奥帕特拉扶上女王宝座。
扫清阿非利加、西班牙等地庞培余党的战役。安排好埃及、叙利亚的事务后,恺撒航向阿非利加一一库里奥战败的地方。公元前46年的塔普苏斯之役,小加图自杀,西庇阿等庞培余党也相继被杀。平定阿非利加之后恺撒返回罗马,得知庞培的儿子在西班牙发动叛乱,恺撒旋即进军西班牙,公元前45年,孟达战役爆发,恺撒获胜,小格列乌斯·庞培被杀,至此,大规模内战基本结束。
《内战记》记述了从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48年恺撒与宿敌庞培的决定性战争。庞培占尽先机,不可一世,步步紧逼。恺撒却坚持和谈为先,争取舆论和民心。本书平淡朴实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啰嗦的语句背后蕴含无限深意。
庞培青年时代起就已叱咤沙场,光耀政坛,恺撒则在隐忍中稳扎稳打。内战在即,恺撒做事不守礼法,出兵不按常理,闪电般的进攻打乱了庞培所有的计划。双雄争霸的决胜时刻,是两大军事天才战略思维的激烈碰撞,留给后人的是成败得失的无尽感慨。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公元前49年爆发了恺撒与庞培和元老院的联合势力之间的内战,内战的胜利将恺撒的政治生涯推向了顶峰。内战的爆发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具体的政治和人物方面的背景。
内战有它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主要是由于一两个世纪以来,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它的国家体制却没能与时俱进。恺撒所处的时代,自格拉古兄弟改革以来,经历了马略军事改革、苏拉独裁、喀提林阴谋等一系列内部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凸显并迅速激化,罗马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小农阶层大量破产,游民四处流窜,传统的公民兵制已不复存在,共和制统治的根基动摇,危机四伏。先后爆发了同盟者战争和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这一时期,元老院已堕落为派别之争的政治工具。马略(Marius)和苏拉(Sulla)为了争夺罗马的主导权而兵戎相见,暴力冲突充斥着罗马的内部政治斗争。随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共和制统治已陷入重重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为了解决罗马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奴隶主阶级中的所谓民主派和贵族共和派分别代表要求改革和反对改革的两种势力,正在展开着历时百年的激烈斗争。而爆发在公元前49年的恺撒和庞培间的内战,就是这两种势力的总决战和总清算。
内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恺撒的职位继承问题。恺撒的高卢行省长官职位,根据《瓦提尼乌斯法案》,原任期五年,即从公元前59年3月1日到前54年2月底。公元前55年的《特雷博尼鸟斯法》又将任期延长五年,即从公元前54年3月1日延长到公元前49年2月底。恺撒任期届满之后该怎么办?高卢战争后半期,三头同盟已经解体,而在元老院,以马尔库斯·加图和克劳狄乌斯·马尔克卢斯等人为首的贵族共和派,定然会利用这机会来陷害他,主要办法是利用一些他在行省的违法行为在法庭指控他,轻则被流放,重则有不测之祸。然而罗马的法律规定现任官员不受控告,所以恺撒认为,他只有以现任官员的身份回到罗马,才可避免受到陷害。因而对于恺撒来讲,最理想的事情就是他在高卢任期结束之后,马上当选为公元前48年的执政官。
鉴于罗马的法律规定,参加执政官竞选的人必须在选举前亲身到主持选举的官员那边去报名登记,恺撒身在高卢,自然不能亲自到罗马去登记,这样根本不可能当选。对于这一点,恺撒本来早就做好准备,公元前56年他和庞培、克拉苏在路卡会议使,三方就已经约定恺撒在公元前48年回罗马去担任执政官,这意味着允许恺撒可以免去亲身赴罗马登记这一手续。这一协议直到公元前52年,才由十位保民官联名提出允许恺撒免除亲身竞选的法律草案。当时庞培还没有下定决心反对恺撒,便让这条法律通过了。但是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庞培在加图一伙人的拥戴下,担任了无同僚的执政官,在他的建议下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就有一条法律重申过去的《选举法》,规定竞选者必须在竞选之前亲身到场登记参加竞选,这意味着庞培与恺撒公然反目。终于恺撒斩钉截铁地宣布:“色子掷出去了!”(意为大局已定),遂率师越过卢比孔河(罗马内地非军事区的边界)。这一行动宣告了内战的正式爆发。
恺撒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发挥他惯用的“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策略,带着身边仅有的5000人队伍于1月10日越过意大利和北意行省的界河一一卢比孔河,冒险向罗马城进发。恺撒军队以快捷的出击和严明的纪律,一路所向披靡,向罗马城步步紧逼。沿途居民城镇纷纷望风而归。庞培和元老院因为措手不及而临阵大乱、狼狈不堪。公元前49年1月18日,庞培随同一批元老及两名执政官仓皇逃离罗马城,退往意大利南部的布隆迪基乌姆,准备从这里渡海去希腊。到这一年的3月17日,庞培及其部下撤出意大利,开往希腊半岛集结部队。庞培到东方后,意大利的粮食供应受到威胁,恺撒派遣库里奥夺取了盛产小麦的西西里岛,进而攻占北非。恺撒回师西班牙,经过40天的战斗,击败庞培在西班牙的军队。公元前48年6月,恺撒率大军返回罗马后,决定进军希腊,与庞培决战。终于在希腊境内的色萨利平原上,爆发了罗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内战一一法萨卢战役。法萨卢决战恺撒获胜,庞培逃至埃及被杀。恺撒追赶庞培来到埃及,把克里奥帕特拉(即埃及艳后)扶上女王宝座。接下来,他又相继消灭了庞培在东方行省、阿非利加行省的余党。公元前47年春天,恺撒离开罗马向南西班牙进军。孟达战役中,庞培的儿子格奈乌斯·庞培被俘,不久被杀。至此,凯撒时代的大规模内战基本结束。
内战的获胜将恺撒的政治生涯推向了顶峰。当选独裁官的恺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造元老院,向行省居民授予罗马公民权,扩建殖民地,制定人口政策,增加高级官吏人数,改革行省官制,遣散无业游民,改革币制与历法,减免利息。恺撒改革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一次政治和经济革命,其改革措施都是针对罗马社会当时面临的政治与经济领域所急需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
创作历程
《内战记》大约完成于公元前45年蒙达之役之后。当时遍及古罗马共和国全境的战争虽已结束,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还千头万绪,工作繁杂。恺撒必须经常参加元老院的有关会议,亲自制定和实施有关决议,恢复因战争而中止的各种事务;同时他还要经常召开公民大会,组织城市平民的各种娱乐活动。然而,繁忙的国务活动并没有使他放弃或忽略《内战记》的写作,相反他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这显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尽管恺撒在《内战记》里没有明确说出,但读者还是能从它的字里行间清楚地看到。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恺撒的《内战记》一共三卷。叙述了两年的历史,即从公元前49年1月的政治斗争到公元前48年的11月。大约写于公元前48年或者前47年。它的写作目的显而易见,其中不乏归罪于内战对手和为自己的派系辩护的内容。
《内战记》是一部赤裸裸的为自己发动内战的辩护之作。同时,恺撒的写作也反映了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局势给史学带来的转变,即历史写作不再有古典共和国时期的活力与张力,它成为派系和个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攻击对手、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场所。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现实上面,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写下了反映动荡时代的不同话题的著作。
第一,推卸自己发动内战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庞培和恺撒之间那场空前的内战给罗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使无数战士死于疆场,使无数家庭惨遭不幸。监察官在公元前45年进行的公民调查表明:罗马因这场战争几乎损失了一半公民,仅罗马城就由战前的32万减少到15万,足足损失了17万之多。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程度。由于大量青壮年从军作战,使原先由他们耕种的土地因缺乏劳动力而荒芜。有钱的奴隶主乘机兼并土地,把战士的家属逐出家园。此外,战争还使正常的商业活动被迫停顿,商船被征用,物品遭抢劫,那些从事这些工作的公民纷纷流落街头。而在内战中受害最重的还要数行省地区。交战双方为了获取更多的东西为军队服务,都向行省居民敲诈勒索,搜刮钱财。庞培派西庇阿对帕加马行省的搜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据记载,“他们不但用最凶残的勒索手段榨取钱财,而且还想出各种各样的剥削方法来满足他们的贪欲。捐税加到了每一个奴隶和儿童头上,屋柱、门户、粮食、士兵、武器、划手、弩机和运输船,无一不在索需之列。不论哪一种征发,只要能找到一个名目,就可以用作敛钱的足够理由。不但城市,几乎连村庄和堡垒,也都派一个手持军令的催税人。”两年的内战以及与此同时将领们对行省的搜刮,不但给行省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而且也严重地破坏了行省的经济。城市因税收而债台高筑,乡村因战乱而田地荒芜,内战几乎把行省搞到了山穷水尽、财尽民困的地步。
所有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罗马人民的利益,引起了罗马人民的强烈不满。恺撒清楚地知道这种不满对他意味着什么。因为在人们看来,是他挑起了内战;是他违背了共和国的法令,带兵渡过了当时作为意大利与山南高卢界河的卢比孔河;是他挑起了与“合法当局”的对抗。虽然他在内战中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前人从未有过的威严和光荣”,但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他最后的成功。因为在罗马,共和派的势力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元老院和共和国机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利用恺撒在内战中的“不法”举动将他置于死地。因此,他必须迅速地向罗马人民通报内战的起因和经过,以便使自己的同胞,使自己的同伴相信挑起内战的不是他而是庞培派成员,从而求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恺撒写作《内战记》的目的并不在于附庸风雅,也不是客观地揭示内战发生的原因,而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同时代的人知道,恺撒的起兵是庞培派逼出来的,内战的挑起者是庞培而不是恺撒。
第二,鞭笞共和制度,为自己的独裁制造理论根据。
随着罗马奴隶制的不断发展以及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原先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上的共和制到公元前1世纪显然是落伍过时了,然而共和制思想却根深蒂固,一直在罗马公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恺撒一结束内战,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希望他像苏拉在取得同样的最高权力后所做的那样,“恢复他们的共和国”。当人们看到安东尼突然走上讲坛,将一个王冠加在恺撒头上时,只有少数原先安排好的人为此鼓掌,而大部分人则暗中叹息。而当他们看到恺撒拒绝这一要求并取得最后胜利时,他们向他欢呼,向他喝彩。为了改变公民们这种恋旧的心态,减少在内战后实行改革的阻力,促使政治制度顺利变革,恺撒觉得有必要对共和制进行抨击。而这也正是《内战记》一书的写作目的之一。
实际上,到共和末年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国家的权力被少数人控制,这些人从来不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只是按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来制定国家的政策。元老院的元老们虽然尊崇共和制,但因为害怕独断专行的执政官,害怕驻扎在罗马附近的军队以及庞培派党徒的威胁,他们不敢而且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只能顺从当权者的意志。这样的共和国实际上已经沦为为少数人服务的工具,必须对其加以变革,而恺撒的起兵就是对这种制度进行变革的一种手段。
应该说,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非始于恺撒,但如此自觉、如此明确地利用写作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实属恺撒首创。
艺术特色
为了使读者最大限度地接受他的观点和思想,恺撒在写作《内战记》时采用了比《高卢战记》更加成熟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加入政敌的言行,并以政敌之口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例如,在卷一的第30节,恺撤在叙述了庞培在意大利的失败后,立即加进了一段庞培派首领迎图在集会上抱怨庞培的话。迪图说道:“庞培根本什么东西都没准备好,就贸然发动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而且当他迪图本人和其他一些人在元老院里问到庞培时,他还一口说一切战争用的东西都已安排和准备好了。”因为迪图是庞培派的核心人物,用他的口吻说出这一席话,很容易使人相信确实是庞培挑起了这场内战。又如在卷三的第18节,恺撒插进了庞培在拒绝讨论恺撒的和平建议后给部下所作的解释,他说:“如果人家认为我之所以能够保有自己的性命和自己的公民权是出于恺撤的恩赐,我还要它们做什么呢?我是从意大利出来的,如果战争结束时,人家把我看作是被带回到意大利去的,就再没办法改变人家的这种看法。”通过这一叙述,就很容易使读者感到是庞培的面子观念才使战争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
第二、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从体例上说,《内战记》是一部具有回忆录性质的作品。按照惯例,这类作品在表述上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作者自己。但恺撤却一反常态,自始至终都以第三者自居,似乎他所叙述的战争完全与自己无关。这样,就很容易使那些不明当时背景的人放松警惕,轻易地接受作者为他们提出的观点。这也正是恺撒在写作方面的高妙之处。
第三、在语言表达上力求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恺撤在写作时十分注重文字的运用。对于疑难的句法和古僻的文字,他都一概不用。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复杂的语言结构,甚至连一般的连接词都很少出现。这种“文不甚深,言不疑难”,简洁、明了、雅俗共赏的作品自然具有很强的宣传性。因为几乎所有受过拉丁语初步训练的人都能把它读懂。
作品影响
《内战记》是古罗马帝国奠基人恺撒的亲笔之作,既是古罗马历史名著、拉丁语黄金时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富有战略战术的兵书。对两方史学界、文坛和兵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战记》在古代曾经作为拉丁文教材。
从史学影响和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来说,《内战记》的地位并不如《高卢战记》高,但就其写作目的充满务实性,以及朴素的文风、简洁的工笔、平铺直叙的风格、高低错落的叙事情节,还有极具特色的第三人称写法,都是值得探讨和揣摩的,尤其是写作目的明确实用这一特点,更是对恺撒史著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这一论点的完美支持。
作品评价
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恺撒所写的《战记》理应受到赞美,它们(《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简捷明了而又不失优美,没有演说术的堂皇词句的装饰。虽然他的目的在于给那些打算写历史的人提供素材,只是意外满足了那些想在自己的叙述上翻花样的庸人们的欲望,但他还是使得那些有点头脑的人不敢去涉猎这个题目。”
作者简介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又译盖乌斯·朱利叶斯·恺撒、朱利亚斯·恺撒),即恺撒大帝,古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
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
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
恺撒一位西方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英雄:他兵锋所指,战无不胜,让古罗马的疆域空前辽阔,奠定了罗马帝国几百年的领土轮廓;他执政有力,政策切中要害,在他的政治遗产上,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崛起在地球的西方;他的名字作为欧洲君主的尊号沿用了千年,就像中国的“皇帝”两个字,成为欧洲最高权力的象征。
他的人生成为西方文学与戏剧不朽的主题,让一代代后人心驰神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2 09:2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