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波、内潮汐沉积广泛发育于深水海洋的各种环境中。在不同环境、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特征不同,其形成机制也有区别。根据现有的研究程度,内波、内潮汐沉积鉴别标志归纳为如下几点形成于深水环境,具有特征的指向构造一双向交错层理,常见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具有特征的沉积层序,沉积物粒度较细,缺乏生物扰动构造,通常出现于海平面上升时期(He and Gao,1999)。此外,还可出现砂岩与页岩的韵律性互层、双黏土层、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的交互出现、爬升波纹层理、鱼骨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
成分
内潮汐和内波沉积通常是改造其他类型深水沉积的产物,如重力流沉积、深水原地沉积等。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物质成分决定于它所改造的沉积物的成分,故既有陆源的,又有内源的,还可有火山碎屑物质。迄今所见者,以陆源组分为多。
结构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粒度为砂级至泥级。对于海底峡谷和其他沟谷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以砂级为主,而对于平坦、开阔的非水道环境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既有砂级和粉砂级的,也有泥级的沉积物。这是由其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特征决定的。对于砂级内潮汐沉积,颗粒形状以次棱角状至次圆状为主,分选中等至较好。如对我国浙江桐庐地区上奥陶统堰口组内潮汐沉积8个样品所作的薄片粒度统计分析表明该处内潮汐沉积以细砂至极细砂级为主,少数属粗粉砂级,标准偏差变化于0.70~1.06之间。
以内源物质为乜要成分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生物颗粒常为其重要的或主要的结构组分。这些生物组分的粒度、圆度和分选,既与生物本身特征有关,也与其搬运和沉积过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