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爆音(Implosive),又称“内破音”、“缩气音”、“吸气塞音”。指一种喉部下降,带动口腔气流向里流动时产生的非肺部气流
塞音。
内爆音是一种气流机制特殊的非肺部音,先是口腔
成阻,
声带振动,然后降低喉头,压低舌位,鼓起脸颊,以扩大口咽腔容积,造成口腔内空气稀化,气压降低,结果在
除阻时,口腔内气压低于口腔外的大气压,气流从外向内冲入,造成往内爆发的
塞音。
已被证明存在的内爆音有:浊双唇内爆音 [ɓ] 、浊齿内爆音 [ɗ̪] 、浊齿龈内爆音 [ɗ] 、浊卷舌内爆音 [ᶑ] (非国际音标符号) 、浊硬颚内爆音 [ʄ] 、浊软颚内爆音 [ɠ] 、浊小舌内爆音 [ʛ] 。
据Maddieson(1984)统计,世界语言中有10.1%存在内爆音。中国的侗台语(侗语、壮语、布依语、水语、傣语等)和汉语东南方言(吴语、闽语、粤语等)有浊内爆音的分布。中国上述语言普遍存在的内爆音是ɓ、ɗ。
撒哈拉地区的非洲语言里内爆音相当常见;
东南亚地区的各种语言广泛存在内爆音;
亚马逊盆地的部分语言也有内爆音。其他地区的语言很少报道有这类音,但是个别某些零散分布的语言,如
北美州的玛雅语系各语言、
印度南亚次大陆的信德语,也存在内爆音。
欧洲、
澳洲的语言几乎完全不存在内爆音。不过,全浊塞音通常会有轻微的内爆现象,尽管通常因为缺乏形态上的浊爆破音对比而没有详细的描述。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很普遍,从迈都语到泰语,还有班图语支的各种语言,包括斯瓦希里语,都有这种现象。
信德语具有大量少见的对立内爆音,包括[ɓ ᶑ ʄ ɠ]。尽管信德语的爆破音[b d ɖ ɟ ɡ]具有齿后反转(dental-retroflex)的区别,但这种差别在内爆音中会被掩盖中和而丧失。印尼弗洛勒斯岛的压夏语(Ngadha language)具有[ᶑ]这个对称卷舌内爆音(contrastive retroflex implo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