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位于
内蒙古东部
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入选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系
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58年,哲里木盟农业合作化学校创建。
1978年,哲里木盟农牧农机学校升格为哲里木畜牧学院。
1958年,通辽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5年,通辽师范专科学校升格通辽师范学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72年5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80年,通辽师范学院更名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
1998年7月,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获得
硕士学位授予权。
1958年,哲里木盟卫生学校创建。
1978年底,
教育部决定在哲里木盟卫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哲里木盟医学院。
1979年,吉林省教育局将哲里木盟医学院改称为哲里木医学院。
1980年,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筹备组从呼市迁到通辽,与哲里木医学院合并,成立内蒙古民族医学院。
1987年,内蒙古民族医学院改建为内蒙古蒙医学院。
合并升格
2000年6月,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内蒙古民族大学。
2006年,学校被确立为自治区
重点大学,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蒙古国留学生培养院校。
2009年,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协议共建,学校成为内蒙古第二所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
2013年9月,学校被批准为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培养院校,入选国家“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5年5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蒙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批准。
2016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4年1月19日,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学院成立。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7个教学单位、7个教辅单位和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72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873人,其中专任教师118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7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33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荣誉称号8人;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5人次,其中院士5名、社科院学部委员3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青1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和重点培育学科16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0门,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教育部“四新”项目9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训基地1个。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3项,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12项。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研平台30个,其中,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有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21个,其中,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国家民委研究基地3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37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3项。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类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人文社科类奖励93项,其中,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65项,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0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81.8万册。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6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包括社会科学蒙古文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自然科学版、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和《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等6种版本。其中社会科学版(汉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首个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的专业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78年创刊,1987年公开发行,季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创刊,1987年公开发行,双月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1988年创刊,1991年公开发行,半年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创刊,1988年公开发行,双月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1989年创刊,1999年公开发行,半年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创刊,汉文,大16开,月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美国
格林斯伯勒大学、
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35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教育部“中蒙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任务,发挥地缘和学科优势,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国立医科大学积极开展本科生“2+2”、本硕人才“2+2+2”“4+2”以及博士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标志外圈环绕着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文校名与英文校名,蒙古文在上显示出学校的地域特色与学校民族特性。
标志中心图形像一条飘扬的白色丝带,象征着胜利与希望,寓意学校有充满希望的辉煌未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子都会到大成功的彼岸。其设计元素取自蒙古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哈达。哈达是用来标识惊异和祝贺用的礼帛。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寓意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平、稳定。
学校标志整体为正圆造型,圆形作为高校校徽常用造型,有多层寓意:“至善”“和谐”“学无止境”。“至善”作为核心寓意,是大学的根本所在,寄托着整个社会和所有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景。“和谐”体现出内蒙古民族大学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核心思想。圆内表示的是学子在学校内汲取的知识,圆外指的是学子们走出内蒙古民族大学象牙塔要探求的未知世界,此为“知识无边、学无止境”,以此警戒莘莘学子要刻苦努力,以勤奋自勉。
精神文化
博学明理、崇德至善
博学:“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明理即通情达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拥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952亩,校舍建筑面积41.50万平方米。
霍林河校区
霍林河校区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河大街(学校南门)交通路(学校西门)。该校区有励志楼、思源楼、博学楼、明理楼、崇德楼、至善楼等建筑。
西拉木伦校区
西拉木伦校区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西拉木伦大街(学校南门)。该校区有逸夫楼、理工楼、树人楼、育人楼、明安图楼、医学楼、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农学楼、蒙医药楼、工程训练中心等建筑。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内蒙古年鉴1998卷 >> 科教文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