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视反听(拼音:nèi shì fǎn tī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
成语出处
汉·
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内视反听”。
成语故事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亲国戚都怨恨他。
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说:“我能见到你,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赵良回答说:“鄙人不敢奢望。鄙人不才,所以不敢从命。鄙人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不该占有的职位而占有它叫位贪位,不该享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位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贪位又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
商鞅说:“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商鞅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魏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不敢讲话,因而灭亡。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请允许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可以吗?”商鞅说:“俗话说,外表上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苦口相劝、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您果真肯终日正义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我将拜您为师,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
赵良说:“你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邑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您的处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一样危险,您还打算要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把商于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商邑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所要拘捕您的人难道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像抬起足来那样迅速地到来。”
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后来公子虔一班人告发他谋反,最终被秦惠王五马分尸。
成语寓意
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可是有一些人自以为聪明,所以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出了很愚蠢的事。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可是有一些人却不知道自省,一味地埋头蛮干,结果撞得头破血流了,才知道原来自己错了,后悔当初没有三思而后行。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可是有一些人却以为处处张牙舞爪,彰显自己的力量才叫强大,其实这往往是一种怯懦弱小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不怒自威,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让别人不敢侵犯。
自古以来,人们主张“内视反听”,对内反省检查自己;对外听取别人意见。清朝张潮认为:“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司马迁在《史记》中精辟地申述了他对律己的见解:“反听之为聪,内听之为明,自胜之谓强。”对这一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许多人做得到,也有许多人做不到,一提起做自我批评,他们就心如火燎,怕得要命。人活一世,不可能不犯错误,而长于自省,知错必改,错误就变成了自身的财富。
成语运用
“内视反听”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南朝·宋·
范晔《
后汉书·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
宋·
黄庭坚《陈氏五子字序》:“仁义礼智信,虽所以言之异,要于内视反听,克己以归于君子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