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西边而来得此名。又相对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称内
金水河。
紫禁城内金水河,两头接护城河,全长约二公里。河虽短,却上有源头,下有汇流。在紫禁城西北角楼偏东的护城河南帮上,有一石砌券洞,是护城河的进水口。在对面北河帮上也有一券洞,是护城河水流入宫内的进水口。河水经城墙下南流入城内。到城内西北角的马神庙内露出地面,由西转南,经城皇庙东南角直向南流去,往东经过武英殿前,流过断虹桥,后暗流到太和门前院露出。河身渐宽,经过金水桥向东,穿过文渊阁,再折向南,由紫禁城的东南流出,注入外护城河。
内金水河的河帮、河底均采用白石铺砌而成。只有西河沿等偏僻地带因是太监等人居住而用砖砌筑河墙。河身依不同地区形势,或宽、或窄、时隐、时现。河身弯转自如,蜿蜒曼回,环抱在宫内建筑之中,河身在西朝房处展为7.7米宽,是河的最宽处。 河上雄跨五桥——金水桥。正中桥是皇帝通过的御路。桥上的白石栏杆,雕有龙云纹望柱。左右四座桥,为王公百官行走之路。它们将随河身的宽度递减,其栏杆用火炬形阴刻弧线望柱头。
《明宫史》中载:“(金水桥)非故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内金水河,源于玉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堪称一股良好消防水源。历次皇宫失火,都凭着“金水”将火扑灭,功效显著。明朝太监刘若愚在他的《酌中志》中写道:“天启四年,六科廊(即午门内东配殿、西配殿)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力。”
内金水河除了美化皇宫和为古建筑防火设施用水外,还是为宫内排水洩雨的下水渠道。宫内七十二万平方米的面积,大小院落九十余座,各有自己的排水渠道,它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排入暗沟流入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从历史记载,不管下多大的雨,宫内从没有雨水阻塞的现象。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河暗沟,出自当时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的条件下建造出,经过了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考验,内金水河在防火、排水中均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古代匠师们营造技术上炉火纯青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