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阿让(Jean Valjean),
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及其衍生作品中的男主角。
人物形象
此人中等个头儿,身体粗壮,正当壮年,看样子有四十六岁至四十八岁。头戴一顶皮檐鸭舌帽,遮去流汗的、因风吹日晒而黑了的半张脸。身穿黄色粗布衫,领口搭了一个小银锚扣,露出毛茸茸的胸膛,领带皱巴巴的像根绳子。蓝色棉布裤已经很旧,一个膝头磨白,另一个膝头磨出窟窿。外罩灰色外套十分破旧,一个袖肘上用粗线补了一块绿呢布。背上有一个崭新的军用袋,装得满满的,袋口紧紧扎住。他手里拿一根多节的粗棍,脚上没有袜子,直接穿一双打了铁掌的鞋。他的头发短短的,胡须长得很长。(书中第一次登场时,出自《悲惨世界》第二卷《沉沦》第一节《一天行程的傍晚》,译者:
李玉民)
人物经历
冉·阿让从一出场就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不但需要养活自己,还需要养活孀居的姐姐以及她的七个孩子,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份辛苦的差事。但是,冉·阿让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拼了命的工作以换取微薄的薪酬,为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带来最基本的温饱。但是在一年冬天,冉·阿让被解雇了,失去工作的他不得不去面包店偷窃,以养活家里的七个孩子。但是仅仅偷了一块面包的冉·阿让被判了五年刑,还因此在之后被多次抓捕,一共在监狱里蹲了十九年。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严苛而不合理的法律成为了上层阶级压迫剥削底层阶级的重要手段,而冉·阿让正是千千万万的受压迫者的其中之一。在冉·阿让出狱之后,他依旧得承受这一小块面包所带来的无尽噩梦,社会不肯接纳他这一个曾经的罪犯,即便他所犯下的罪行仅仅是偷窃了一小块面包,但却彻彻底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歧视让冉·阿让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善良温和的他逐渐对社会产生了敌意,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甚至滋生出了报复社会的想法。
出狱后的冉·阿让无处可去,既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住所。好在这时他遇到了主教米里哀,后者邀请他吃完饭并让他留宿。但是此时冉·阿让的心理已经变得扭曲,命运的不公与社会的歧视让他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即便米里哀主教如此善良的对待他,他依旧从主教家偷走了一些银器。不过冉·阿让运气不好,不久就被警察给抓住了并被扭送到主教家。但是主教并没有对冉·阿让的偷盗行为加以指证,让他得以无罪释放,并送给了他一套价值不菲的银烛台。主教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让冉·阿让再次思考为人之道,并意识到自身这种扭曲心理的错误所在。在主教的引导下,冉·阿让再次认清了自己,并决定痛改前非,从此以后远离偷窃等犯罪行为,积极探索人性的光辉。自此之后,冉·阿让改名换姓,远遁他乡,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一名善良的市长,为一方安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奋斗在为社会底层人民创造利益的第一线。
冉·阿让虽然当上了市长,但他依旧有着从监狱逃脱的苦役犯的身份,而这也成为了他之后命运转折点的关键。冉·阿让像当初救助自己的主教一样,对一名死囚伸出了援手,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来救助死囚的生命。与此同时,冉·阿让还收养了一名女孩
珂赛特,这是他为救赎一名年轻母亲所做出的承诺与救赎。好景不长,警长沙威对冉·阿让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并对他实施了追捕,冉·阿让再次锒铛入狱。不过冉·阿让凭借着自己的机智逃了出来,并在爆发的大战中选择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战地救护者。在这个过程中,冉·阿让再次遇到了沙威,但这次不是沙威追捕他,而是他枪决沙威。面对以往的恩怨,冉·阿让并没有对沙威进行报复,反而是宽恕地放走了他。最后,冉·阿让向珂赛特的未婚夫马吕斯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却只受到鄙视与偏见,当马吕斯知道冉·阿让曾经救了自己并是市长时,幡然醒悟,于是去见冉·阿让,但冉·阿让已经因为深受打击而处于弥留之际,在简单交代临终嘱咐后便与世长辞。
性格特点
主人公冉·阿让最初是一个无辜、勤劳、善良的穷人。他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小孩,偷了面包店一块面包,就被投进皮塞特尔监狱。现实生活的教育使冉·阿让由一个安分守已的穷人,变成一个有强烈反抗意识的人。他入狱后的第四年,得知姐姐一家走投无路,悲痛欲绝,于是一次又一次越狱,经历过多次失败,变得越发凶狠。出狱后,冉·阿让受到米里哀主教感化,决心改恶从善,性格发展到具有完全利人,宽恕一切的特点。
人物原型
冉·阿让有两位原型:
第一位是比埃尔·莫莱,他是一名苦役犯。刑满释放后,去投宿时,一家旅馆看了他的“黑籍身份证”,不肯收留他。于是,他像冉阿让一样地去找主教。主教盛情地款待了他,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不过莫莱并没有像冉·阿让那样偷他的东西。主教引莫莱去见他的兄弟,一位将军。米奥里斯将军很乐意让这名过去的苦役犯做他的勤务员。
在雨果所收集的人物材料中,还有一位比埃尔·费朗索瓦·拉塞内(1800―1836)。他是一位诗人、哲学家。1829年,因偷窃而遭到监禁,获得公众的同情,可是五年后,他又一次犯罪,竟为钱财而谋杀一位年长的独身男子和自己的母亲,因而被囚禁在外省。不过使他感到欣喜的是,他不是在外省,而是在巴黎受的审讯,最后主动受刑。
莫莱的部分经历和拉塞内的主动受刑都成了雨果创作《悲惨世界》的材料。他把他们两人都当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的原型。
衍生形象
影视形象
动画
音乐剧
京剧
人物评价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副教授邝姗:冉·阿让受尽命运的不公,却在米里哀主教的指引和感化下选择了善良、博爱、牺牲与救赎,是精神与道德得以深化的人物形象。在冉·阿让去世前,他将米里哀主教送自己的两只银烛台留给了女儿珂赛特,意味着他的美好品德与伟大精神的传承,也代表着他对这个悲惨世界的美好祝福。冉·阿让由最初深受压迫而感到愤恨嫉妒的仇视者,嬗变为充满善良博爱的救赎者,正是人性伟大光辉的具现。
西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钱国纲:冉·阿让是维克多·雨果心目中一个理想的慈善家的形象。这个形象,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复杂性。他描写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找不到消灭这种罪恶的正确方法;他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但夸大和神化了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