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服名称。出现于夏代。主要由
冕冠、
玄衣、
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
素纱中单、
赤舄等构成。是古代
天子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
华虫、
宗彝纹。
纁裳织
藻、
粉米、
黼、
黻纹各二。即所谓的“
十二纹章” 纹样。另外,还有中单、
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
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
玉钩、
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
舄。
词语概念
拼音: miǎn fú
释义: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
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语出:《
礼记·杂记上》:“复,诸侯以褒衣;冕服,
爵弁服。”
详细解释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据《
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服:祀
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
衮冕;享先公飨射则
鷩冕;祀四望山川则
毳冕;祭社稷五祀则
希冕;祭羣小祀则
玄冕。”《书·太甲中》:“ 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 亳 。”《国语·周语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
韦昭 注:“冕,大冠;服,鷩衣。”《
宋史·舆服志四》:“冕服悉因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
构造
冕(miǎn)服
天河带
衣裳
交领右衽
袂(mèi)
大带
革带
蔽膝
纹章: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赤舄
冕冠
綖(yán)
旒(liú)
帽卷
玉衡
玉簪
武冠
朱缨
朱紘(hóng)
充耳
基本含义
纹章
冕服亦是汉服的一大种类。而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
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历史沿革
夏代出现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代可能已经拥有冕服制度,至周代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发易服”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等级之分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
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
章纹”种 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
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
宗彝、黼、黻六章纹,共
十二章,因此又称
十二章服。 大裘冕系六冕制度里头至尊贵嗰衣裳,一般系搦材质上乘嗰黑羊羔皮做嗰。大裘拣乌色,系因为「取其与冕服玄衣相承」;用羔皮,系因为
羔羊「跪乳驯顺」、「群而不失其类」。裘衣又拕分做好几只级别。依得穿着场合、人员身份、衣裳用途做工,裘衣拕分做大裘、良裘、功裘、廞裘四款。做为裘衣里头嗰至高等级,大裘光系做为天子祭天嗰时间著嗰祭服。《司裘》话「裘言大者,以其祭天地之服,故以大言之,非谓裘体侈大,则义同于大射也。」古时间诸侯不得祭天,天子不得搦大裘赏赐把诸侯。《礼记·玉藻》话「服之裘也,充美也」。大裘嗰外首得着裼衣,即「裼,谓裘上又加衣也」。古人觉得文身盈充才克气。有身份嗰人走门嗰时间不得光穿裘衣,故系《玉藻》话「表裘不入公门」。裼衣嗰外首哈有上衣,「与裘同色」,「当以衮龙十二章为袭」。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
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十二文章
《周礼》:「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文」系不同色气颜色交错在一起,「章」即颜色艳丽的纹样。「文章」两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昭文章,明贵贱」,《楚辞》的「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冕服上头的文章即为得标明阶级之间的等差,董仲舒说过:「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天子穿戴的要有十二旒、十二章,「十二」是古人思想里面的至大之数。《尚书》就记载过在舜那的时候,「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十二文章的排列分布最早可以从《隋书》里找到,「具依此,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末后历代的记载着逐渐丰富,但各自有朝代,时间等不同。明朝时,十二文章的排列最终定型。1405年,永乐皇帝朱棣规定「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
文化意蕴
冕服制度的奠定是华夏中央集权社会的象征。各自利益集团形成差别等级、阶层,承认自简所属的价值地位。天子通过统治等级秩序统治四方,他的服饰让他与别的社会人群区分开,是不得僭越的规章。冕服是王公贵胄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又拕配以不共样的冕服,皇帝也揸得出席场合的不同穿着相配的冕服。故是《后汉书》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龙,山车金根饰,黄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贤仁佐圣,封国受民,黼黻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其它相关
明代皇帝衮冕
因本节叙述内容各朝均有不同定制,情况较复杂,现选取明代皇帝衮冕为例。
明代皇帝衮冕之制(万历重修《明会典》卷六十载有洪武十六年、洪武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嘉靖八年四次制定的皇帝衮冕制度,摘录永乐三年与嘉靖八年二制):
永乐三年定:
冕冠,十有二旒,冠以皂纱为之,上覆曰綖[8]。,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 前后各十有二旒,每旒各五采缫,十有二就,贯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黄、黑相次,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并系缨处,皆饰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纩充耳【用黄玉】,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朱纮。
玉圭,长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盖周礼“镇圭”之制,以黄绮约其下,别以袋韬之,金龙文。
衮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𫄸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襞积,本色綼裼。
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
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施于缝中,其上玉钩二。
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冲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其上金钩二。有二小绶,六采,以副之,六采:黄、白、赤、玄、缥、绿,𫄸质。
大带,素表朱里,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𫄸质,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龙文。皆织成。
袜、舄、皆赤色,舄用黑絇[34]纯、以黄饰舄首。
嘉靖八年定:
冠制:以圆匡乌纱冒之,冠上有覆板,长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七采玉珠十二旒,以黄、赤、青、白、黑、红、绿、为之。玉珩、玉簪导、朱缨、青纩充耳、缀以玉珠二。凡尺皆以周尺为度。
衣:玄色,凡织六章:日、月在肩,各径五寸;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
裳、黄色,为幅七:前三幅、后四幅,连属如帷。凡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
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系于革带。
大带,素表朱里,上缘以朱、下以绿。不用锦。
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
圭,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
朱袜、赤舄,黄绦缘、玄缨结。
制衣流程
冕服是用搦玄、
狝缯制成,祭服的做法是从染丝开始,接着织造缯。九职之嫔府会加工正丝,制成的「素丝」和「典丝」。经过巾荒氏的练丝,素丝经过染丝人上色,一般会在
热天利用
草类染料染色,丹秫染液的效果上佳。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取出典丝,内外工接过素丝或彩丝开始织造冕服的布匹。质量上乘的玄缯经「典妇功」的手,交给缝制的人,他们制作好成衣后再交还给典妇功。最后由画缋的画工、绣工接手,直到在衣裳上绘制五色的十二文章。制成的冕服成衣存放在内府,司服会根据场合决定皇帝着衣的规格,确定定皇帝着衣的规格后,司服会把冕服交给女御,由女御奉承天子。
形成演变
三代
中国的衣饰史历史非常长远。《
易经》话「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始去皮衣,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河南荥阳发掘出5500年前的麻布,并同时得到带有淡绛色罗、纱、纨等带色带花的实物。到了夏禹时期,《论语》记载「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即
大禹不在意自己衣裳而看重公家的制服。商朝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朝代;《
尚书》记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等同证明冕服确实存在。在
甲骨文中也发现了「冕」字,是殷王的自称。
[2]周朝是冕服正式确立的时代,后世记载「尊古礼」都是意图去还原周朝的典章制度。《周礼·司服》的冕服分成六款(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闝、玄冕),因此叫「六冕」。可以穿正冕服的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各级人员在重大祭祀场合,祭拜先王、宗庙的时候,需要穿着自己所属级别可以穿的最高级别的冕服。
冕服的制度,周代已经大备,上衣下裳,腰闲束以大带,前系蔽膝,足缠邪逼。而此后历代都有所不同。
战国
由于此时周室衰微,战国七雄在里约上都有所减损,对于实际需要上无用的韨佩等去而不用,到始皇时只用元冕(即玄冕),也有说皆服袀玄之衣的。
西汉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对于西汉的冕服制度不甚明详,从淮南王刘安的《
主术训》中我们仍能发现当时人对古代的冕服制度还是略知一二的。此后到了王莽时期,冕服的形制已经略见端倪。大抵因其性质未完备,有不合古制之处,又经战乱,形制再失,直到东汉时才重新恢复。
东汉
孝明帝永平二年,诏有司采《
周官》《
礼记》《尚书 皋陶谟》篇,天子冕服从欧阳氏之说,备绣文彩十二章,玄上纁下。臣下从夏侯氏说,三公、诸侯用龙、山九章;九卿下用华虫七章,都有五彩,赤舄朐履。天子前后皆有十二旒,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五旒,赤玉珠,皆有前无后,旁垂黄纩。
曹魏
至明帝时,一直沿用汉代的制度,只是天子冕服刺绣,公卿等用织成的纹样。垂旒改为珊瑚珠。
晋
初期仍沿用旧法,惟冕綖驾驭通天冠上,皂衣绛裳,以赤皮为韨,其余同前代。东晋时以翡翠、珊瑚、杂珠等饰冕旒。成帝时以白璇珠饰冕旒。
宋
依魏、晋的制度,规定皇太子衮冕九旒。
齐
仍照旧制,冕又名平天冠,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垂珠十二,皂衣绛裳,十二章纹,素带四寸,赤皮韨。
梁
介帻通天冠,以白玉珠为旒,改韨为韛,佩白玉,垂朱黄大绶,革带,带剑。其余皆同前。
陈
依梁制而有所减损,皇太子衮衣九章,诸侯等助祭平冕九旒,由前无后,画龙、山以下九章,五彩大佩,赤舄朐履。
北魏
孝文帝十年始制冠服制度,制式可见因袭北魏的北齐。
北齐:天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玉珠十二旒,用五彩玉,衮服皂衣绛裳,十二章,裩带朱韨,佩白玉,带鹿卢剑,黄赤大小绶,赤舄。皇太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珠九旒。上公九旒,三公八旒,诸卿六旒。三公用山、龙八章,九卿用藻、火六章。
唐
初期因袭随代旧制,至武德四年着衣服令。天子之服有十四,大裘冕黑缯表面,以纁色为里,无垂旒,后长孙无忌以为大裘冕在夏季时不能穿着而请求废止,但是虽具令文却没能实施。其余冕服同样根据等级不同,其组成有所差减。皇太子衮冕九旒,衣服九章。群臣依据品级的不同,分别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元冕,不仅在佩饰上依次差等递降,在颜色上也有所区别。此后开元年间又制定《开元新礼》,但总体上变化不大。五代:后唐以贞观四年冠冕制度为制;后周皇帝服衮冕。
宋
宋代的冕服制度,议论纷争,几经修改。宋代开寳年间的冕服制度,无寳锦珠翠之饰,后加以珍异巧缛,虽经礼官和儒者的驳议,但最终因为其承袭已久,未能改革。至和三年,虽去其繁缛,稍还古制,但依旧是景佑年间以前的形制。至政和年间形制稍定,高宗中兴后乃按此而制之。其不足包括:冕板虽前圆后方,但作成方圆难分,俯仰不易辨;青衣绯裳,不合古制;山纹作尖锐形,失之稳重;笄变为青碧锦织成的天河带等。纹样仍为十二章。
元
取宋早期的制度,天河带加长至地,冕旒用珍珠,衮服用青萝,饰以生色销金,仍以十二章为纹,数量有所增加。皇太子元衣纁裳,中单,蔽膝,玉佩、大绶、朱袜、赤舄。初期群臣不设冕服,后又依据宋制设立冕服制度,大致相同。大德十一年,拟采唐及宋代制度,但并未实行。
明
明代冕服制度亦多有更改,其制度更为具体,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亦有所不同:冕綖下承以冠武,而不加于通天冠上;嘉靖年间将不相属的裳改为连属如帷的形式;将日、月纹的半径定为五寸;充耳用黄玉;变古制的五彩玉为七彩玉;华虫、宗彝纹绣之于袖。天子之下,皇太子、亲王、郡王、世子亦有冕服,形制依据身份等级不同而各异,但公侯以下则不设冕服。
中华帝国
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建立
中华帝国,恢复帝制。其登基时间穿着祭冠、祭服希望冕服制度可以恢复。但他的衣裳实际上是爵弁同得冕服的混合体,衣裳的用色、文章才是冕服的主要制度。
冕服传播
朝鲜
高丽时期,高丽国王曾接受中国皇帝所赐予的冕服,在《
高丽史》等史籍中,记载有
高丽文宗十九年(1065年)国王、世子从辽获赐冕服直到高丽末期恭悯王十九年(明
洪武三年,1370年)获赐冕服的数次记载,史书中对于这些冕服有的是简单排列有构成要件,有的记载较详细。
朝鲜王朝时期,
朝鲜国王使用明代
亲王等级的九章冕服,明代时由
宗主国中国赐予,其制为:上衣青色,装饰五章,龙在两肩,山在背部,火、华虫和宗彜在两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纁色,装饰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带、蔽膝、佩、绶等配件。
王世子亦曾获赐七章冕服,赐予国王等人冕服的敕书可见《
朝鲜王朝实录》的有关章节。朝鲜典籍《国朝五礼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仪》中载有根据永乐元年钦赐九章冕服之制、景泰元年钦赐七章冕服之制绘制的分解图,类似相关图像亦见于《
世宗大王实录》等书中。明代赐予的冕服并非“量体裁衣”,合身与否皆需穿用。冕服在朝鲜中后期有其自身的发展,并不完全与明代制度相吻合。
大韩帝国时期,国王高宗称帝,遂改为皇帝等级的十二章冕服,大体依照《
明会典》皇帝衮冕的
嘉靖八年制度设计,其在当代韩国的某些场合,如2004年韩国皇室后裔
李玖、
李海瑗在首尔的宗庙大祭中仍能见到(与明代制度亦有一定距离)。
日本
随着
遣唐使的派遣,冕服很快传入日本。在
天皇大宝元年(701年)发布的
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需采用类似十二章冕服的“衮龙御衣”。但在
天皇养老二年(718年)修改后颁布的
养老律令中,相关的服装要求又被删除,天皇在正式场合的礼服又恢复为传统白衣。
据续日本志记载,
天皇在天平四年(732年)正月首次在正式仪式上以冕服为礼 服。此后,冕服最终被确定为日本正式礼服。明朝永乐三年,
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遣使向明成祖朝贡,明成祖封其为“日本国王”,并赐予包括九章冕服在内的许多礼物。其后,在壬辰战争之中,明朝政府试图同
丰臣秀吉谈判时,亦曾赐予其七旒皮弁冠和皮弁服,其臣下
德川家康等次等冕服,丰臣秀吉对此服装亦一度表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