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砚 写生砚是指在国画绘画者外出绘画写生,临摹山川风景、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时所需要研墨的砚台。外出写生需要携带方便,配有砚盖,可以用来研墨;有砚池;造型为随形或简约古朴,线条流畅;选用高品质石料,以中国四大名砚的老坑石料最为贵重,下墨快,发墨如油泛的砚台。砚台整体重量要轻,便于携带。以便于国画爱好者方便随时研墨,携带。
“写生”一词是因为美术史上的五代“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祐到宋“写生赵昌”的历史发展,而获得了在品评上的意义。此后,凡是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的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的则叫写真,而与之相应的有“写心”和“写意”。历史上的画家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不言写生,可是,生活对于画家的艺术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使在复古风盛行的清初,像“四王”辈的画家也经常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在他们所题“临”、“摹”、“仿”、“抚”某家的画面上,依然透露出在生活中所见的山川气象
一方面是因为现代艺术教育中完全依靠写生而获得造型基础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改造传统的国画,避免因为画谱的临摹而出现的陈陈相因的弊端,史无前例地通过政府的号召,让画家走出了画室。
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写生运动中,画家们上山下乡,通过写生而改变了中国画面貌,表现出了时代之新的历史发展。从此,写生进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民族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时至今日,“写生”已经固化成美术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课程,因此,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写生”的资料,可以得出200多万篇的结果,其中有28.1万篇“写生报告”和18.3万篇“写生总结”,有2.8万篇“安徽写生报告”,有2.1万篇“安徽写生日记”。由此,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写生”已经和复古时代的“临摹”一样,成为一种不需要讨论的必须。艺术家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它与视觉艺术形式紧密相联。
让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发现三维透视画法原理及解剖学原理,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的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特别是文艺复兴三杰都达到了超凡的技巧造诣和完美的心灵。眼与手的配合,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绘画作品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后世无时无刻不再感受到它强大的影响力。
蒋勋先生说:“每一次磨墨,都像是找回静定的呼吸的开始。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张,磨掉杂念,知道‘磨’才是心境上的踏实”,“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彷佛一一复活了过来。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也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透着光,可以清楚知道养分的输送到了哪里。那是汉字书写吗?或者,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