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军事航天理论研究、军事航天装备建设、军事航天部队建设和军事航天作战应用等。
军事航天理论是关于军事航天力量建设、发展和航天作战指挥的理论知识体系,分为发展战略理论和军事应用理论。军事航天发展战略理论包括技术、装备、人才等发展战略;军事航天应用理论包括军事航天装备和部队的运用理论、策略和方法等。
军事航天装备主要包括各类军用航天器及其运行控制系统、应用系统,空间武器系统,以及相关保障系统等。
军事航天部队是利用军事航天装备遂行军事任务的部队,主要包括航天发射部队、航天测控部队、空间攻防部队、空间信息支援部队等。
军事航天作战应用分为信息支援和空间攻防。①信息支援。运用航天器为陆、海、空等诸军种、兵种的军事活动提供侦察、预警、通信、导航、测地、战场环境监测等支持。②空间攻防。敌对双方利用外层空间,为获得、保持战场控制权或阻止敌方拥有战场控制权而遂行的进攻性和防御性军事行动。包括软杀伤和硬摧毁两种手段。攻防方式有天对地、地对天、天对天三种类型。
1958年12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通信卫星“斯科尔”号,开始了卫星通信的实验阶段。随后人类又成功发射了侦察、气象、导航、预警、测地等各类卫星。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星开始在现代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随着动能、激光、微波等反卫星武器的研制成功,军事航天已突破传统军事应用的范畴,既具有信息支援保障作用,又具有空间攻击、空间防御等多种作战能力。
军事航天作战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探索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军用卫星种类、数量较少,只能提供有限的战略侦察能力。但在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和苏联借助卫星侦察,查明了对方的实力和真实意图,避免了由于战略误判而导致的灾难性冲突,维护了冷战期间的世界战略稳定。②初步实战应用阶段(70~80年代)。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侦察卫星为以色列扭转战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场信息。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仅以一枚“飞鱼”导弹就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苏联海洋监视卫星提供的舰位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全面作战支持阶段(90年代以来)。1991年的海湾战争及随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航天系统从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全面介入联合作战,空间作战能力越来越成为远程精确打击和信息战的核心支撑因素。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在其本土有21处、本土之外有15处基地为作战提供天基支持,3万余人利用卫星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战争提供服务。美国动用的包括侦察、预警、通信、导航等军用卫星,以及军民气象、商业遥感、商业通信等在内的100多颗卫星成为美军快速制胜的重要因素。
为了强化航天力量的作战管理,1982年9月1日,美国空军率先成立空军航天司令部;1985年9月,美国航天司令部成立。俄罗斯1992年8月组建航天部队,2001年6月1日正式独立成军,主要由原航天部队和导弹防御部队组成,其任务包括发射军用卫星、打击敌方空间力量、监视敌方导弹发射、打击敌方导弹防御系统等。2015年8月,俄罗斯正式成立空天军。
新型军用航天器不断发展,空间武器化趋势日益突出,军事航天理论日趋成熟,军事航天部队趋向独立。新型军用航天器的作战性能、机动能力、自主飞行能力和生存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分布式航天器、编队飞行、组网运行和在轨服务技术将快速发展。卫星对目标的分辨率、定位精度和探测能力、数据处理和实时传输能力、通信容量和带宽将进一步提高,并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网络。军用航天器将采用电磁、轨道、形状等多种隐蔽措施和加固措施,降低被探测和受攻击的概率。空间武器逐渐步入实用和部署阶段,空间攻防将不可避免,空间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又一个重要战场。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