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革命
军事领域的重大变革
军事革命,其定义:先进的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军队的作战效能得以极大(成数量级的)的提高。
引证解释
在人类军事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军事革命,任何一次军事革命都有其特定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军事实践需求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F.恩格斯总结军事历史发展经验时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6页)军事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旧的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往往落后于军事实践发展的需求,而新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只有运用于军事实践,才能产生出新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方式方法,军事实践需求是催化军事革命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条件。当军事发展由渐变转变为突变、由局部转变为全局、由部分转变为整体时,军事革命必将随之产生。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军事革命,但由于各国军事理论家对“军事革命”概念理解不同,对于军事革命历史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综合起来看,截至目前已发生过四次军事革命。
第一次军事革命是发生于古代的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金属化军事革命。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的木石器,既作生产工具又作战争工具。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间,人类开始炼铜,青铜器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随后以青铜作原料的刀、矛、剑等兵器应运而生,拉开了第一次军事革命的序幕。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先是青铜兵器取代了木石制兵器,继而由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军队装备了大量铁制攻防兵器和装具,战车、战船上的重要部件多由金属加固。随着金属兵器的大量使用,出现了车兵、骑兵、弓箭兵、水兵等常备军的新军种和兵种。尤其是骑兵的出现,使战场上的机动与冲击作战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规模、战斗队形、攻防手段和作战样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变。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兵法典籍和西方国家的《远征记》《高卢战记》等军事著述,反映了这个时期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和军事革命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军事革命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产业革命时期的火药化军事革命。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社会政治大变革把军事革命推向高潮。这场革命发生的技术背景,是近代枪炮的发展逐渐使火力成为战场的主宰力量,从而宣告了14世纪以来欧洲战场上冷兵器、热兵器共用时代的结束。这次军事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火药兵器逐渐成为主战兵器,出现了火枪兵、炮兵、工程兵等新兵种,采用了军、师、旅、团、营、连的正规编制,出现了庞大正规的陆军和海军。拿破仑战争、美国内战等成为以使用火器为主的战争,线式与散兵作战先后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出现了《战争论》《战争艺术概论》等反映近代战争形态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使被压迫人民在军事上获得了自己的理论武器。
第三次军事革命是发生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机械化军事革命。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分水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巅峰。其技术背景是自动武器和机械化装备主宰战场,军队和战争步入火力和机器相结合的时代,出现了坦克、飞机、潜艇等新兵器和装甲兵、航空兵、通信兵等新兵种,军队由陆、海、空部队构成,形成了机械化战争形态,主要标志是火力、动力机械与电子技术等相结合,出现了海权论、空中战争论和机械化战争论等新的军事理论。
第四次军事革命是始于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化军事革命。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技术背景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技术群的出现及军事应用,主要内容是军事技术革命、武器装备革命、体制编制革命、军事理论革命及军队形态、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改变等各个方面。这场新军事革命虽处于初始阶段,但却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整个军事领域。未来发展将是机械化军队转变为信息化军队,机械化战争逐步演变为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武器系统主宰战场,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形成反映信息化军事形态的军事理论体系,最后将以信息化军事形态取代机械化军事形态。历次军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些带规律性的共同点,即: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军事革命的社会基础;敌对双方之间的对抗是军事革命的内在动力;提高军事效能是军事革命追求的目标;军事变革是军事革命的必要过程;军事形态的质变是军事革命完成的标志。
军事革命是由一系列军事要素的根本变革或根本质变构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军事技术的变革。军事技术的重大进步,必将导致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发展,引起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的深刻变革,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是军事革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②武器装备的变革。武器装备是军事技术的物化形态,军事技术是武器装备的直接物质基础,武器装备的更新直接取决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技术的重大进步必然引起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③体制编制的变革。军队的体制编制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武器装备,新的武器装备的发明,必然引起军队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或改变,体制编制的变革是武器装备更新发展的必然结果。④作战方式的变革。作战方式的变革是军事革命的关键性环节和重要体现。技术决定战术,作战方式的变革依赖于军事技术的发展,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⑤军事理论的变革。创新的军事理论是军事革命的灵魂和核心。军事技术的变革从根本上推动着军事理论的发展,军事理论的创新归根到底取决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反映着军事技术及其他要素变革的要求,并对其他要素的变革具有先导作用。
军事革命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周期性。军事革命是整个军事领域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的产物,是整个军事领域的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继而在高一级的阶段上推动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军事领域里各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军事领域中起主导作用的事物带动其他事物发生全局性的质变时,就会引起整个军事领域的根本性质变,从而使军事革命呈现出周期性。历史上每一次军事革命,从其初始形态到完成形态,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并与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相一致。近代以来,军事革命的过程与上次军事革命之间的时间跨度减小,表现出周期渐趋缩短的特征。②整体性。军事革命与军事改革相区别,是军事领域的变化发展在量变及部分质变基础上所发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质变;而军事改革则是对原有军事事物的补充和完善,是量的积累和渐变过程。军事革命与军事变革也不尽相同,后者是军事领域或军事事物量的变化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所发生的部分质变。军事领域中某些事物的质变,或军事领域某些局部的质变,在尚未引起整个军事领域的根本质变时还不是军事革命。只有在军事领域内作战方式的变革与其他方面的变革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改变原有的战争形态,从而引起整个军事领域的整体性的根本质变时,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革命。③相关性。军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经过酝酿阶段、初始阶段、展开阶段和完成阶段。各个阶段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统一的过程。同时,军事革命又是一个各部分有机结合的统一的整体。军事革命首先依赖于军事领域内关键环节的变革,特别是军事技术的变革,由此带动军事领域其他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变革,最终引起整个军事领域的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④不平衡性。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差别,军事革命既不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同时发生,也不会同步发展,社会条件较好的会较早发生、发展较快。但条件不好的如能抓住机遇,科学筹划,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也会有所作为。
20世纪末兴起的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在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军事理论等方面,已经和必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在发展成为一场完全意义上的军事革命。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究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理论和方式方法,建设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将成为这场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8:5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