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品市场
由国防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决定其规模、结构,由国家或武装力量作为唯一购买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商品市场
军品市场,由国防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决定其规模、结构,由国家或武装力量作为唯一购买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商品市场。
按交换范围,分为军事专用品市场和军民通用品市场;按交换地域,分为国内军品市场和国际军品市场;按交换形式,分为军品公开交易市场和军品秘密交易市场。其中,国际军品市场往往采取博览会的形式。博览会分为单一军品博览会和军品民品混合博览会。军品市场是连接军品供给和军品需求的中间环节。军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有计划调拨和商品流通两种方式。与计划调拨方式相比,商品流通方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国防资源配置的效益。军品市场是伴随着商品市场的形成而出现的。远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军市”的记载。在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冷兵器主要由手工作坊生产并在集市销售,军品市场规模小,交易方式与一般商品交换没有明显区别。近代,分散的手工作坊生产逐渐被相对集中的兵工厂生产取代,个人自购装备逐步被军队采购或国家间的交易取代,军品生产和交换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殖民战争的需要,导致更广泛的国际军品市场的形成。19世纪下半叶,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建立庞大的军事工业,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主要军火供应商,军品市场迅速扩大。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品交易主要在两大军事集团内部进行,形成政治色彩较浓的国家集团内部市场。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等少数国家凭借军事技术优势,垄断国际军品市场,军品交易的重要形式是附带条件的军事援助,军品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远东、中东等美国、苏联争夺的热点地区,军品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到80年代,世界军品输出国增加到40多个,军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冷战结束后,国际军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地区冲突增多,使得以冷战为背景的军事集团化市场逐步演变为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为背景的地区性市场,军品交换的内容与方式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内的军品交换采取计划调拨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开始将市场调节机制引进军品交换领域,并逐步培育和完善军品市场。军品市场是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但军品市场具有特殊性。①军品市场存在双边垄断,即国家垄断和企业垄断。国家对军品的数量、品种、价格、销售对象严加控制;企业利用资产专用性实行技术垄断。军事专用品一般不进入民品市场,国内军品市场交换活动主要是在国家控制下由军队和军品生产企业之间进行;国际军品交换活动主要在政府之间进行,基本方式是军品贸易。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品交易也是在国家严格控制下进行,军品的生产具有垄断或寡头垄断的鲜明特征。②军品交易主要实行军品合同价格制。供需双方通过协商,把价格同产品质量、交货期限、服务方式等联系起来,以合同形式确定价格。包括固定价格、总费用制、成本加固定报酬制、价格加奖励性报酬制等。国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预或调控军品交易活动。随着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及战争日益高技术化,国际军品需求呈总体下降趋势,军品输出国为保存本国军品生产能力和获取外汇,将进一步采取军品贷款贸易、军品补偿贸易、生产许可证贸易等多种形式扩大军品出口。在国际军品市场上,轻武器交易比重将逐步下降,大型装备交易比重将不断上升;技术含量低的装备交易比重将逐步下降,技术含量高的装备交易比重将不断上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事信息技术产品的种类会大量增多,交易量也会不断增加。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2 22:3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