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大生产
1964年张寒晖创作的歌曲
《军民大产生》是一首革命歌曲,原名《边区十唱》,是根据陇东民歌《磨炒面》的音调填词编曲的,于1964年,收录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歌曲创作
《军民大生产》又称《大生产》,原名为《边区十唱》。1945年春,张寒晖到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华池县一带采风,在采风期间,张寒晖时不时能听到当地百姓口中唱出一些优美铿锵的“叫号子”类的民间小调,并极感兴趣地调查、学习和研究其曲调,特别是向群众中的掌夯把式虚心请教。他了解到:庆阳人建房、修路时多用石夯筑地基,打夯时就是用“叫号子”的办法,使大家把力气使在一处。打夯号子就这样在劳动中诞生,并不断发展形成固定的调子。打夯调子是固定的,但没有固定的词,全由掌夯的把式即兴填词并领唱,其他抬夯的人用固定句式来应和。张寒晖受到启发,以华池民间小调《推炒面》为基调,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给这首民歌编入新词,创作出了高亢优美的劳动号子——打夯歌《边区十唱》。
张寒晖创作《军民大生产》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填词,除改造《推炒面》曲速、节奏外,他还从陇东夯歌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掘了夯歌朴实、刚健的内涵,使歌曲具有了豪放、雄壮的特点。填词时,他大胆创新,使用了很多颇具特色的衬字。其中“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吱咛吱咛嗡嗡嗡嗡吱”等具有节奏感的衬词,形象地表现了边区军民开荒、纺线、训练等劳动、战斗生活,渲染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景象。歌曲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活泼、有力。在演唱形式上,可领唱、齐唱,也可轮唱。领唱部分突出旋律,众和部分突出节奏,这就是劳动号子最突出的“一领众和”特点。就这样,《军民大生产》不仅成了鼓舞干劲的劳动号子,更是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再现。这首歌曲也是张寒晖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和工农兵结合后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宝贵成果。
该歌曲内容通俗易懂,直白热烈地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不久,这首歌曲便在陕甘宁边区广泛传播开来。1664年,该歌曲被编排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的烽火》中,段落精简为5段,更名为《军民大生产》。
歌曲歌词
发行信息
歌曲鉴赏
《军民大生产》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展现了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它既是抗战军民克服困难、生产自给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情颂扬,被人们所喜爱。此外,由于这首歌灵巧活泼、互动性强,演唱时气氛热烈,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拉歌时受到“重用”——战士们特别喜欢将其中歌词改换几句话后使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战线的一道别样景致。周恩来同志指出:《军民大生产》是边区军民响应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强音。
歌曲唱出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边区军民加紧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潮。边区军民唱着这首歌,开荒种粮、纺线织布,渡过难关,为取得革命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军民大生产》之所以能被广泛传唱且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劳苦大众对翻身当家做主人、渴望世界和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思想。这首歌也成为全体军民战天斗地、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该曲实际上是一首劳动号子,填入新词后,采用“一领一合”、男女分段齐唱的演唱形式。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旋律朴实流畅,全曲突出了“XXXIXXI”节奏,鲜明而规整。唱词与衬词交替出现,显得气势更为强烈,富有鼓动性,第三句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 XXXX”与衬词变化出现,旋律中富有弹性的同音反复,由高到低跳进,给人以 新颖感,突出了热情、乐观、风趣、活跃的气氛。
重要影响
《军民大生产》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将共产党饿死的情况下,边区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强音。它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展现了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在二十一世纪,《军民大生产》仍然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国家、省、市各级舞台上。
2012年,《军民大生产》被列入教育部审定的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衍生作品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09:19
目录
概述
歌曲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