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一种类型
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是农业资本主义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一种类型。它是封建地主经济逐渐过渡到资产阶级-地主经济,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保存着封建残余的改良道路。这种演进的道路,在19世纪以来的德国最为典型,列宁称之为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特点介绍
普鲁士式道路具有几个特点:①由贵族地主阶级通过自上而下地实行一系列的农业改革而实现。②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进程中,农奴制地主庄园演变成资本主义农场,容克地主逐渐资产阶级化,广大农奴则变成贫农和雇工。③容克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一下子被消灭掉,而是慢慢地适应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长时期保存着半封建的特征。
形成
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普鲁士农奴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19世纪初,慑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的压力,普鲁士贵族地主阶级即容克阶级被迫开始这种改革。改革没有触动容克的土地占有制,只宣布取消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规定他们可以赎买封建义务。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迫使农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赎买过程从而大大加速。容克地主阶级不仅攫取到巨额赎金,还乘机霸占了更多土地。在此基础上,容克地主逐渐按资产阶级经营方式改造自己的庄园,采用农业机器和化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扩大资本主义经营。在容克农场中,雇农处于半农奴的地位。他们在经济上受资本主义和封建的双重剥削,政治上毫无权利,结社和罢耕遭到严格禁止。
后果
到19世纪70年代初,普鲁士道路在德国大部分农村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农村中资本主义关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容克农场经营的不断改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扩大了,农产品加工业也兴旺起来。在19世纪中叶,马铃薯和甜菜的收获量,即已居世界首位。马铃薯白酒畅销国外。
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也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成为自由的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中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
但是,保存着半封建特征的普鲁士道路,又给德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人数众多的半农奴式雇农的存在,妨碍着在农业中广泛采用新技术和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他们的贫困处境,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为特征的美国相比,19世纪中期的德国,无论是农村中资本主义的进程,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都缓慢得多。此外,大量封建残余的保留,巩固了容克地主阶级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容克地主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日趋一致,国内市场的狭小和扩大地产的贪欲,使双方在政治经济上紧密勾结起来,加紧夺取国外市场和领土,从而把德国变成为特别富有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13:08
目录
概述
特点介绍
形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