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简介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环境、资源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践表明,由于在污染控制工作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缺乏针对性强的污染控制机制,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无法取得真正实效,建立什么样的补偿机制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系统分析和认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针对不同污染物和污染类型区的补偿途径。
农业环境研究
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系统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通过可溶性营养物、有毒物、固态堆积和烟尘等途径污染环境,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及交通安全威胁、视觉污染及环境卫生隐患,其主要特点是以大面积范围内弥散和大量小点源排放并存,水是污染传播的必要媒介,污染发生强度具有点位特征,污染具有时空转移性,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和不同类型区(水源涵养地和江河源头区、粮食主产区、河网水域区、农村生活区和城乡结合部)具有不同的污染途径,且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农业不规范生产所致。我国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总体趋势是中东部、东南沿海地区污染的程度和潜在风险大于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流域中下游面源污染的程度和潜在风险大于上游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重点应该在污染控制工作和农业生产者之间搭建一条有效的沟通桥梁。
2.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补偿的理论基础是以承认农业生态环境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参与价值创造为前提,是建立在庀古税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外部成本内部化手段,为保护农业环境开展的公共产品建设,对生态资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直接偏差实行校正的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补偿机制由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补偿时间构成;补偿主体主要有国家、社会、区域内和区域间;补偿客体由直接参与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并产生正外部性效益或者由于面源污染控制导致利益受损的地方政府、单位或个人担当;在同一补偿机制中由于受益者和污染控制执行者不唯一,可以有多个补偿主体、补偿客体的存在。由于地区间农业生产水平、面源污染物种类、污染途径和程度不同,无法将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补偿时间量化明确;但在具体补偿标准计算中,应采用经营成本法和收益法结合的方法,且应遵循补偿客体可接受补偿和补偿主体能够承担补偿支出的原则。补偿时间的确定应以确保补偿行为结束后,农业生产者经济净收益能够达到或超过补偿发生前水平为原则。补偿方式可以为政策、实物、资金、技术和智力等。补偿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干预、法律法规约束、经济手段调节(税费改革,市场价格调节,经济奖励)和荣誉激励等,在具体补偿途径中,应多种补偿方式、多种手段结合运用。
3.农业面源控制补偿途径研究表明,不同污染物和不同污染类型区应采用不同的补偿途径。化肥、农药污染的补偿途径主要有规划生态敏感区和种植区、替代生产技术支持、替代产品输入支持等;畜禽养殖污染控制补偿主要应通过实施禁养区和养殖区规划、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持、鼓励兴建大中型生态养殖场等;农用塑膜污染的补偿应通过替代农膜研发、推广支持和建设完善的废弃农膜回收制度;作物秸秆污染的控制补偿可主要通过实施秸秆还田技术、能源化利用开发支持;建设统一的截污管道或支持建设家庭沼气池是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补偿主要途径;生活垃圾污染控制主要补偿途径为建立统一收集、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通过”收集→转移→集中→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污染。不同类型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补偿途径探析表明:水源涵养地和江河源头区应实施充分补偿或完全补偿,并规划农业生产生态敏感区、适宜种/养区,鼓励和支持在水源地和江河源头区周边建设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和生物篱笆带,发展替代产业(如生态旅游)降低地区农业生产污染风险;粮食主产区在实施化肥、农药、作物秸秆、废弃农膜污染控制补偿同时,应对生产者实施安全生产智力补偿;河网水域区污染补偿途径应重点放在规划生态敏感区和适宜种/养区,支持肥效释放相对较慢的控释肥、缓效肥、
微生物肥等代替传统化肥输入,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代替传统高残留农药输入,鼓励在水域周边建设人工湿地等;农村生活区污染控制在实施污水处理补偿和生活垃圾处理补偿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地方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城乡结合部在污染控制上,应从生产者、替代技术、替代辅助能投入三方面着手,鼓励农民成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协会、鼓励多户联合兴建大中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产区等开展农业生产污染控制补偿。
(4)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实证分析表明,以地方政府作为政策补偿主体,市、镇财政作为资金补偿主体,农技服务部门作为技术补偿主体,地方政府和农技服务部门共同作为智力补偿主体,通过替代产品输入、替代生产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支持、规划畜禽禁养区和生态养殖区、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建立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分类处理机制可基本实现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证分析表明不同污染物补偿途径和河网水域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补偿途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组成部分
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这些农业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农业环境综合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人类创造出生产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质。农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农业环境污染的表现
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①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
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
②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及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地膜年残流量近千吨。
③畜禽粪便污染
目前,畜禽粪便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
有机污染物。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
农业资源有所衰退
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6亩,并逐年减少,现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
草原继续退化
中国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公顷,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670万公顷;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有加剧趋势。
农业环境保护
释义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空气等,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是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
必要性
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田、牧场受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污染严重。不合适地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还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
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
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②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三废”污染。③防治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⑤加强
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农业环境监测
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一项工作。
分类
农业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①对土壤、农用水、农田大气及农作物的例行监测,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②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性监测,目的是为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③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
监视性监测,目的是防止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督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
检测对象
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产养殖等。②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作物、
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③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④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⑤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⑥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物背景值的测定。
内容
农业环境监测的内容,取决于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检测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区已知的或预计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和环境的特定情况来决定,为了评定测定结果和估计污染扩散情况,还必须测定一些气象或水文参数。农田大气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灰尘(即降尘和飘尘)、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温度、PH值、浑浊度、导电率、悬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
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某些有机毒物、重金属毒物和卫生指标等;土壤和植物的监测内容包括:有毒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农畜水产品的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农药、
亚硝酸盐、
黄曲霉素、有机化合物等。
农业环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影响,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达到既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的工作,称为农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与许多行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加强农业环境管理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各地农业环境的背景值、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农业环境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③农业环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坏,往往很难恢复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农业环境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必须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按其管理的范围可划分为农田环境管理、草地和牧业环境管理、渔业环境管理、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农村居住环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质可划分为农业环境计划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技术管理。
有机农业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有机生产体系中要求有机产品的农药残留不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相应限值的,,重金属含量也不能超过相应标准的限值,强调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质改善地力,并且采用生物方法、机械方法防治病虫草害,避免了因施入化肥、农药、
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引起的农药残留、激素积累而造成的食物污染。有机体系污染物的排放
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体系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和肥料,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禁止秸秆焚烧等,这样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用来生产化肥和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提倡
物种多样性、利用生物方法培肥土壤;少耕免耕作物覆盖等耕作措施,使土壤活化;禁止采用基因工程等对生物
遗传多样性有严重影响的各种繁殖方法;禁止过度放牧,保护天敌栖息地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是以生态效益为优先发展目标的新型
农业生产方式。它以其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是生态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