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与种业(Agronomy and Seed Industry),农学领域术语,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中的一个领域。
通知文件
全国农业硕士教指委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 [2016] 3号)
各培养单位:
按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报告要求,农业硕士定名后,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组织优化“农业硕士”领域设置研究论证工作。经过深入研究,并广泛听取培养单位、用人单位、行业部门意见,教指委组织专家论证提出了领域设置调整意见。经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由现有的15个培养领域调整为8个领域,调整后领域与原领域的对应情况详见附表。
为做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过程中招生及培养工作的衔接,现就相关事宜说明如下:
1、调整后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领域代码将由教育部学生司在启动2018年硕士招生工作时下达。
2、2017年招生及已入学的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按调整前15个领域进行,直至毕业;从2018年开始统一按照调整后的8个领域开始招生和培养工作。
3、调整后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简介及指导性培养方案另行发布。
特此通知,请各培养单位遵照执行。
附:农业硕士领域设置调整对应表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2016年10月14日
具体设置
农业硕士领域设置研究论证报告(农艺与种业领域论证材料)
I农艺与种业领域设置
一、 领域的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农艺与种业
英文名称:Agronomy and Seed Industry
二、 “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内涵
广义的农艺学是研究
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和草业生产原理与技术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作物的育种、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控、贮运加工、市场营销等涵盖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因此,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主要涉及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生产及管理、草业经营及管理,以及相应作物的种子和种苗生产、经营和管理。具体涵盖范围包括作物、园艺、草业、种业四个方向。
作物方向主要研究大田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病虫草害防治,生产管理及农作制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管理,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区域种植制度的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模式,宏观农业等。
园艺方向主要研究果树、蔬菜、花卉、观赏植物和茶叶等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基本原理及生产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涵盖园艺作物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管理、种苗繁育、种植管理、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草业方向主要研究草坪地被、
牧草栽培育种与加工、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草地改良等技术及原理,涉及饲草种植、草地管理、草坪绿化及草产品生产、加工、应用,技术推广,种质资源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草原牧区草地资源与管理,农区草业,人工草地管理与利用,草坪与绿地,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生态绿地建植与管理等。
种业方向主要研究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草业的品种资源、品种选育、种子繁育、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及优质种子、种苗的推广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种子繁育、生产及推广应用,种子生产及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及法律法规,种子经营及营销等。
该领域专业学位培养内涵涵盖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要求研究生掌握植物遗传育种、栽培管理、农作制度、种子生产与经营、采后加工储运,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播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现代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领域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农业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单位、农业非政府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体及相关生产企业等。
三、 “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设置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培养规模、人才质量等方面均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园艺和草业学科及种子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植;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农产品供给、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因快节奏生活、食品结构不当和环境等因;2、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植物生产依赖广大国土资源,我国每年粮食播种面积1;我国地域辽阔,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现代农业的发展、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 植物生产是基础生产,涉及粮食、食品、工业原料和生物质能,是全球性的基础产业。我国自然资源的硬约束不断增强,人均耕地、水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水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农产品保障有效供给,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是种植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农业与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5亿吨以上,平均单产要达到5250公斤/公顷。据测算,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要在稳定解决温饱基础上,满足城乡居民食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今后30年内粮食生产能力要提高1.5~2亿吨。要在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亿公顷的基础上,粮食单产必须提高到每公顷6450公斤左右的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作物的单产水平,从而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
农产品供给、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例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和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我国是全球最大园艺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园艺产业种植面积达5亿亩,年产量超8.6亿吨,产值逾2万亿元,年国际贸易顺差约150亿美元,从业人员近3亿人,是种植业领域最具国际竞争力优势的产业。“果蔬半年粮,无蔬不康”已成广泛共识,园艺产业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与国民膳食营养和健康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因快节奏生活、食品结构不当和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亚健康、肥胖、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衰、癌症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改善饮食结构、增加水果和蔬菜等园艺产品的摄入量是确保人们营养与健康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表明,日本和韩国民众因长期食用
温州蜜柑,妇女患乳腺癌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国等亚州其他国家;法国和意大利民众因长期饮用葡萄酒,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十分低。我国现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国民将饮食营养和健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满足城乡居民食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粮食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加;由于耕地面积锐减,极端气象和地质灾害频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生产能力和需求矛盾也不断加剧,对增产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优质化,我国新阶段的农业生产目标己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提高转向丰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的统一。这都有赖于农艺与种子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
2、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植物生产依赖广大国土资源,我国每年粮食播种面积16.8亿亩,蔬菜3亿亩、果树2亿亩、草地近60亿亩。该领域学科支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维系生态平衡。长期以来,在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下,我们片面重视产量、漠视效率、忽视生态环境安全,植物生产模式仍主要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水、肥等投入巨大,但利用效率低(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仅为发达国家50%-60%的一半左右),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带来极大环境压力。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弊端日趋显现,局部地区农业生态危机“一触即发”,农业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如何协调作物高产与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矛盾,是现代农作物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该学科的发展及理论和技术成果的支撑。
我国地域辽阔,种植业生产所依赖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多样,相应的生产品种结构需求多样。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转型加快,迫切需要加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作制模式,强化农作物生产领域的制度性技术进步。如何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业新型产业与城乡统筹发展等,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和艰巨任务。因此迫切需要从系统角度研究农作物生产与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的关系,以及农业系统中种、养、加工及农、林、牧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区域的现代农作制度,形成一体化和规范化的节地、节水、节肥等资源节约高效型农作技术,探索保护性农作制模式与技术,以及防灾减灾农作制技术等。这些都需该学科能够不断增加新的内涵,从而为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我国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未来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方式将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将传统作物栽培理论技术与全程机械化、精准化技术进行融合,一方面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不同作物的生理特性和区域自然特点,将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确施肥、精准施药、精量调水等技术进行组装集成,构建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另一方面,要针对作物重要农时、重点生产环节和重点区域对关键生产环节(耕作、播种、栽插、收获等)的工程技术和实用高效成套技术装备进行智能组装示范,提升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全程机械化程度。
依靠品种和栽培技术等科技创新,近10余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主粮的区域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同时,对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如,园艺产业因其高劳动力投入、高技术和高效益等特点,在江三角和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发达地区的特色园艺产业比重快速增加,而传统的规模化园艺产业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高速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改善了传统园艺产业种植格局,通过品种熟期搭配、区域错季生产和设施生产等途径实现国产园艺产品周年供应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但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加之部分危害性病虫害(如柑橘黄龙病)风险增加,面向产业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4、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教育实践,为新形势下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农业领域的研究生培养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专业型和学术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尚待完善;面向基层产业的专业人才学科分类过细,就业面窄,招生领域过度分散,办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培养质量标准不统一,就业渠道单一,技术指导服务产业的范围偏小等现实问题。新形势下,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将有助于科教兴农,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随着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或经营模式的出现,为传统的
大田作物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高效低炭、绿色环保、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的走向,与之相关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我国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根本保证。农业行业正面临加速推动人才队伍建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需求,社会对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据掌握的用人信息分析,本领域人才的需求单位主要集中在从事种植业的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部门等,与植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及种业工程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部门,社会对高层次农业实用技能性人才需求旺盛。
四、 “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设置的可行性
1、有需求,该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机成熟
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往千家万户搞生产,全民动员解温饱的时期已成为历史。依靠科
技引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田农业、园艺产业和草业是构成我国种植业的三大领域。从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支撑三大产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共性很强,如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种质资源分类学等,完全可能实现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共享。产业地域上,三大领域交叉性强。随着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集中连片的新型农庄蓬勃发展,同一园区内因生态、海拔、地理等条件的差异,完全可以实现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畜牧养殖(草业)的一体化布局,规模化管理等。在专业
人力资源配置上,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的进步,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对
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少,而对跨专业、跨学科,专业知识面更广的高级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全国设置与该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超过2万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需要继续深造。此外,还有大量
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
因此,在该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时期已成熟。
2、有基础,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完整
原“农业推广”硕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涉及到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农村发展与服务管理类三个不同大类,成为我国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农艺与种子专业领域属于种养殖技术类,涉及原“农业推广”硕士15个领域的4个领域,在作物、园艺、草业、种业等4个领域方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农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持。
作物、园艺、草业是最早开展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领域,培养方案具体、目标明确,建设了系列公共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关课程教材;在15年的发展中,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到学位论文等方面都得到规范和完善。
3、定位准,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目标明确
在学科专业上,作物、园艺、草业具有共性,都属于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科基础相同,如,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种子学等,同时,又涉及土地、光、温、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产品的初步加工贮存等,目的都是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掌握植物栽培、农作制度、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能,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原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村发展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4、有条件,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办学条件已成熟
该领域相关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长时间发展、不断完善。全国有作物领域培养单位38家、园艺领域培养单位34家、草业领域培养单位16家,种业领域培养单位12家,拥有一支学科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各培养领域方向建立了领域协作组;各培养单位就相关领域方向成立了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在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学科基础和特色,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具体化。各培养单位围绕培养方案对师资队伍、课程、基地进行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良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基础。
近年来,经过校企合作,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等育人模式的探索,在实验实训基地、企业导师评聘等方面已有很好的积累,并从中总结出一套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农业实用人才培养经验。依托各类型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一大批教学基地,建设了一支富有指导经验校内外相结合的导师队伍。校内外研究生实践基地可以为研究
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的平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人才培养的职业、就业去向
该领域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具备植物生产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播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业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主要就业去向是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单位生产技术管理、新技术应用与开发、市场推广与经营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职业教育或培训,自主创业等。
作物方向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园艺方向培养掌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此领域农业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能力,能胜任园艺生产和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草业方向培养具备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生态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生态平衡等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种业方向培养具备种子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种子繁育、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及优质种子、种苗的推广、种子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六、 与职业、行业任职的衔接
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生产、种业的技术服务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随着农业新型经营体的发展和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毕业生在相关技术部门任职,具备相应的职业任职资格,可评聘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等;部分就业涉及生产管理、检测检测、法规、教育、科研等部门,需要通过相应的公务员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在相关技术部门任职,可评聘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的衔接,各培养单位可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专业学位获得者可具备特定等级的农艺师资格,相关资格证还有农业技术推广员、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绿化工高级技师、花卉园艺高级技师、草坪建植工艺师等。建议获得专业学位,结合相关条件可获高级技师执业证或中级职称资格证,未来本领域可增设相应的执业证和资格证,可由学会或协会等第三方进行认证。
七、 论证分析结论
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学科建设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及农民增收,有助于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艺与种业领域人才培养关乎我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对推动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战略意义。该领域内涵具体明确,边界清晰,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学科及培养体系完整、基础良好;领域人才市场需求迫切,毕业生的职业、就业意向明确,就业前景良好。
综上所述,设置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II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及技术应用、传播模式,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和种业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参加全国硕士
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英语、专业基础综合。通过培养单位的面试考核。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本科非农业相关学科毕业生在学习年限上可采取弹性设置要求,但不超过最长年限。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8-12个月。
(二)在学期间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并通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报告(或实践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能毕业和申请学位。
(三)学位论文指导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双导师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校内课程学习、校外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攻读本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8学分);(1)政治理论课2学分;(2)外国语2学分;(3)农业科技与政策2学分;(4)农业经营与管理2学分;(5)农业技术传播2学分;((4)(5)任选一门);2.必修课:(4学分)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
攻读本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4学分(含必修的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课程学习
1. 公共课(8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学分
(2)外国语 2学分
(3)农业科技与政策 2学分
(4)农业经营与管理 2学分
(5)农业技术传播 2学分
((4)(5)任选一门)
2.必修课:(4学分)
(1)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2学分
(2)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2学分
3.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1)高级植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2学分
(2)植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2学分
(3)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 2学分
(4)作物病虫草害防治 2学分
(6)信息农业 2学分
(7)作物科学研究法 2学分
(8)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 2学分
(9)农业机械化生产 2学分
(10)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 2学分
(11)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2学分
(12)园艺产品生产与营销 2学分
(13)草业科学导论 2学分
(14)草地资源与管理 2学分
(15)草地植物栽培管理 2学分
(16)草坪科学与管理 2学分
(17)种子工程技术 2学分
(18)种子经营与管理 2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 校外实习实践(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8-12个月的校外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报告(或实践报告)等。各培养单位可根据特点和条件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植物生产类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内容,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标准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及技术应用、传播模式,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和种业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统一联考。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进校不离岗的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本科非农业相关学科毕业生在学习年限上可采取弹性设置要求,但不超过最长年限。
四、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二)在学期间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学位。
(三)学位论文指导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双导师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校内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案例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
攻读本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
非全日制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课程学习
1. 公共课(8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学分
(2)外国语 2学分
(3)农业科技与政策 2学分
(4)农业经营与管理 2学分
(5)农业技术传播 2学分
((4)(5)任选一门)
2.必修课:(4学分)
(1)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2学分
(2)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2学分
3.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1)高级植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2学分
(2)植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2学分
(3)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 2学分
(4)作物病虫草害防治 2学分
(5)植物生物技术 2学分
(6)信息农业 2学分
(7)作物科学研究法 2学分
(8)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 2学分
(9)农业机械化生产 2学分
(10)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 2学分
(11)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2学分
(12)园艺产品生产与营销 2学分
(13)草业科学导论 2学分
(14)草地资源与管理 2学分
(15)草地植物栽培管理 2学分
(16)草坪科学与管理 2学分
(17)种子工程技术 2学分
(18)种子经营与管理 2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各培养单位可根据特点和条件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植物生产类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内容,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标准
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III“农艺与种业”领域设置论证会意见
2015年9月26日,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
华中农业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农艺与种业”领域设置方案进行了论证,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农艺与种业”领域设置的草案汇报,审议了相关内容。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意见:
1.“农艺与种业”领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及农民增收,有助于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艺与种业”领域人才培养关乎我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对推动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农业成果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战略意义。
2.“农艺与种业”领域内涵具体明确,边界清晰,学科及培养体系完整、基础良好,领域人才市场需求迫切,毕业生的职业、就业意向明确,就业前景良好。其设置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了各研究方向的共性与个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招生、考核、培养等环节清晰,课程设计合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方案可行。
4.与会专家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协同劳动人事部门加强该领域人才与职业、行业任职资格的衔接,获得专业学位者,结合相关条件应具备一定等级的职称任职资格,未来本领域可增设相应的执业证和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