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海马
海龙科海马属动物
冠海马(学名:Hippocampus coronatus)是海龙科、海马属动物。体型较小,侧扁,背部隆起,躯干部七棱形,腹部凸起;尾部向后渐细,四棱形,卷曲;头和体轴略呈直角形;头冠特别高大,约等于吻长;头冠顶端有4个小突起,无头丝;吻细长,吻背后端中央无小突起;眼中大,侧位;眼间隔中央凹,两侧各有1眶上突起;鼻孔位于眼前附近;口小,前位;鳃孔很小,位于鳃盖上方;体无鳞,全体包以骨环;体淡褐色,具暗色斑纹,有时亦呈黑褐色,背鳍亦具暗色纵带。
动物学史
冠海马的学名“Hippocampus coronatus”在过去常被用做花海马(Hippocampussindonis)的同义学名。但是形态计量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这两个物种并不相同。
外形特征
背鳍13-14;臀鳍4;胸鳍14。体环10+41。
体型较小,侧扁,背部隆起,躯干部七棱形,腹部凸起。尾部向后渐细,四棱形,卷曲。体长为体高7.5倍,为头长5倍。头和体轴略呈直角形。头长为吻长2.1倍,为眼径5倍。头冠特别高大,约等于吻长;头冠顶端有4个小突起,无头丝。吻细长,吻背后端中央无小突起。眼中大,侧位;眼间隔中央凹,两侧各有1眶上突起。鼻孔位于眼前附近。口小,前位。鳃孔很小,位于鳃盖上方。
体无鳞,全体包以骨环。体环第1、4、10和尾环第4、10、15各节上的突起较长。背鳍短,具13-14鳍条,位于最后二体环和第二尾环上。臀鳍小,具4鳍条。胸鳍短而宽。无腹鳍尾鳍
体淡褐色,具暗色斑纹,有时亦呈黑褐色,背鳍亦具暗色纵带。
生活习性
冠海马属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海。游泳能力不强,主要靠胸鳍、背鳍和臀鳍相互配合摆动而游泳。尾部有卷曲能力,缠卷在海藻和其他漂浮物上。主要摄食桡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虫、虾类的幼体和成体等。
分布范围
冠海马分布于日本北海道至九州和韩国南部的浅海沿岸;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少见。
繁殖方式
冠海马雌雄异体,雄性冠海马到性成熟时,肛门后端有一孵卵囊,成熟雌冠海马会将卵子产于孵卵囊内。繁殖季节为6月至11月。条件适宜的情况下,8-20天可孵出幼鱼。一年能多次繁殖,繁殖适温为20-30℃,怀卵量几十到几百粒不等。
养殖技术
养殖鱼缸大小不限,只是要注意水体大小与养殖数量的关系要恰当,不要求特别的造景,但需要海草或人造海草作附着物。如要与其他海水鱼混养,需注意冠海马的安全,所以一般只能混养鰕虎鱼科雀鲷科天竺鲷科的小型鱼类。投喂浮游动物,活饵最好,冰冻的丰年虫或水蚤、糠虾、毛虾亦可。投喂方式是少量多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还没有专门针对冠海马的调查或种群数量估计(2015年)。据调查显示,2000年在韩国丽水市冠海马的密度为2.9只/平方公里(Choi等人 2012年)。在韩国东大湾,有渔民在一年的时间内(2006-2007年)共抓获164只冠海马(Huh等人 2014年)。
主要价值
观赏:冠海马体型、游泳姿式、繁殖都特殊,为一种观赏鱼类。
药用:冠海马以干燥全体入药,名海马。蛋白质含量为67.9-73.56%。其水解氨基酸含量较高,总量达59..85-65.82%。所含的17种氨基酸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量的30%左右。味甘、咸、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阳痿、遗尿、肾虚作喘、跌打损伤。外治痈肿疔疮。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0:23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