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
201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
《冬前》是201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汝祥。
内容简介
《冬前》讲述的是我们无法用喜剧或是悲剧来形容农村小伙子冬前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脾气乖戾无心持家,贤惠慈爱的母亲独自把他拉扯大。他明明勤奋好学,却被自负的班主任打击报复,早早辍学。因为聪明能干,他十七岁当上村里的生产队长,刚想带着乡亲们直奔致富路,又被人陷害。恢复高考之后,他苦读一年终于考上了城里的名校,然而青梅竹马的爱情却因为一场误会抱憾终身……
作品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高冬前历经磨难、在不断的后悔无奈中追求公平、追求无悔人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民族栋梁之才的励志故事,并通过冬前与母亲巧云两代人担任生产队长、拼了命也不能让大家吃上一口饱饭的艰难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走向改革的必然性。
图书目录
高圩大树
小圩中学
翠莲心怨
好事坏事
数米而炊
世事如棋
渴望父爱
塘边垂钓
秋风送爽
新月斜阳
难舍书缘
树静风动
探望传宝
冤家聚头
工分会计
桂子飘香
碍事来事
二胡叔叔
开心过年
春江晚景
身不由己
心有灵犀
审时度势
悲喜开镰
芦荡惊魂
谁是队长
饭店蒙羞
突如其来
历尽贫寒
年关上访
吴煜助推
亦师亦友
转瞬十年
荣归故里
后记
作者简介
马汝祥,男,1958年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担任学院督导、学报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各类文字、著述二百余万字。
后记
我是离不开土地的命:种过多年田,还当过生产队长,恢复高考大学毕业后又到了农业院校教书。离开家乡三十多年,虽然很少回家,但乡音无改乡愁tEt深。当年在号称鱼米之乡的故土,和乡亲们日夜劳作,却难得温饱,也曾努力试图解决而未能如愿,这是我心底永久的痛。有很多的人和事一直缠绕心头挥之不去,但未考虑过要缀词成篇,多年前一次老同学聚会,大家各自聊起自己家乡的往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姜国锋等人怂恿我把那些内容进行整合,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当时只是笑笑而已,可从此却日益点燃我对故土的思恋与不舍,特别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遥想家乡那江边池塘里活蹦乱跳的鱼虾,黑油沙土里长出的芋艿稻米,入夜时圩子里点点灯光下的温暖与宁静,父老乡亲们一天辛劳后的疲惫与满足,尤其是那终年为温饱而忧郁的眼神,无不让我愁肠百结魂牵梦绕。有的人,如我母亲和我外公外婆那样的人,像长江里的水和岸边的泥土一样质朴善良,自我隐忍而宽厚待人,他们有的虽然早已进了天国,可能很少有人会记起他们,但在我心中矗立的是一座座道德的丰碑,回响的是一曲曲人格的颂歌,永远是我立德为人的标杆。也有的人有愧于为人,只想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坑人害人,他们属于社会洪流荡涤的污泥浊水,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挞伐。而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家庭、教育、自身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在生活中程度不同地显得有些麻木,缺乏情趣滋味,或者说无幸福感可言,极为需要教育帮助引领,需要精神营养。一想起这些,我心里便翻涌起阵阵叙写的冲动和神圣的使命感。
可是当真地蘸墨草拟以后,我很快就又后悔了,创作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回忆、采访、查核、记笔记,做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还要大量阅读国内外名著,以资学习、揣摩和借鉴,而拟稿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进行,辛劳自不必言说,灵感更不肯时时前来敲门。十多年中,几次因任务繁重而想放弃,是同事和亲友们的关怀鼓励,尤其是我妻徐美萍的鞭策和支持,使我不敢懈怠以致半途而废。近两年来,在强烈的使命感驱动下,日夜兼程,数易其稿,才初步完成。
今天向读者朋友奉上的这本书稿,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的恩师、著名特级教师、文学理论家方瞍先生给予了悉心指点;著名学者柯晓扬教授给予了热情关怀并为拙著作序;资深编辑郑兴国教授对全文进行修改,付出了辛勤劳动;樊明、常代奇、姜国锋、钱彩泉、王锦山、戴继华、陈建军、蔡银杰、张跃群、曹钧尧、陈国钧、张超一、陈云、陈广德、陈良良、徐亚云、彭雪华、戴陈、顾春茂、孙家峰、赵丹等教授专家和同事好友,在我创作的过程中,或在此或在彼给予了有益的建议和帮助;最后定稿,得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胡德林先生和王溪女士的具体指导。值此付梓之际,谨对以上专家友好由衷致以谢忱!
马汝祥
二零一四年春天麦苗儿返青的时候
序言
柯晓扬
文学是使人心灵更美好的艺术,她指向未来,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作品的成功与否,固然取决于诸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莫过于真实,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更不可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冬前》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为背景,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冬前历经磨难,在不断的挫折懊恼中追求无悔人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的励志故事。作品通过主人公形象的刻画,艺术地告诉人们,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自身努力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揭示了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改革的必然性。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逼真,令人展卷阅读即如置身其中,依稀看到那长江水波翻浪卷,池塘边垂柳依依,插禾的村姑在水田弯腰点头,挑担的小伙于田埂奔跑如飞。叙写的虽是乡村家庭之间邻里之间的平常人、平常事,但在作家笔下都直击人心,或叫人欢笑,或叫人心酸,或叫人坐立不安心潮起伏,不自觉地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读之不忍释卷。怀念记忆中的家园,是为了把握当下幸福和建设美好未来,因而作品无论是深情歌颂人性的美好,还是无情鞭挞肮脏的灵魂,抑或是对一些传统政治观念和社会问题的厘清,其基调都是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传达的是诗意和温暖,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正能量。
作品中,冬前母亲巧云和父亲传宝这两个形象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思考。巧云是一个农村女能人,勤劳善良节俭是她的美德。她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了集体也为了个人而打拼,可叫人沮丧唏嘘的是未能过上几天舒心日子。面对亲人、邻居的误会乃至中伤,她总尽力包容隐忍。她朴素地认为教育子女和种田是一个道理,侍弄庄稼,除了施肥主要就是去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对待孩子不仅要让其吃饱穿暖还要指出他的缺点,促使他改正。她表扬孩子十分谨慎,相信“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虚心不一定能使人进步,骄傲却一定会使人失败。传宝是一个从小受到溺爱的典型,自由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参军锻炼后虽有些改善,但环境宽松后又恢复了原样,脾气乖戾不思持家,吃喝玩乐嗜赌成性,总是让妻子儿女很难做人,伤心无奈。巧云在病重垂危时叮嘱儿女说,“你爸死后千万不要把他和我埋在一起”,可见对其是如何的愤怒。传宝代表的完全是本我形象,他虽是成人却无成人的担当,人格停留在原始阶段,如婴儿饥饿时只要求喂奶,而绝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一样。巧云是一个超我形象,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完全压抑了本我的人,可偏偏嫁给了一个极端不负责任完全活在本我中的传宝,这两个人都脱离了生活实际中的自我,因而活得很不轻松。他们的不幸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更主要的是来自精神世界的相互排斥。作者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其性格的成因进行了艺术剖析,呼唤人们活在现实之中,努力倡导人们追求幸福的同时,尽力给他人带来幸福,即使不能给他人带来幸福,也绝不给他人带来不幸,从而成就健全人格。在对夏天、登如、吴煜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形象的讴歌中,在对冬前、秋荷、晓燕等新生代形象的塑造中,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给人以深刻启迪。
汝祥先生是我校业余作家。在恢复高考制度前,他担任过农村基层大、小队干部,生活阅历较为丰富,现从事高教研究和学报编辑工作。他在求学期间开始发表文章,从教后又笔耕不辍,先后主编或参编过《大学语文》、《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等十多部著作,发表教科研文章和文学作品二百余篇。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语言幽默而富于思辨,教学深受学生欢迎,获得过国家级、省级多项奖励,受到过市政府嘉奖。他在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各项大事中撰写的报告、文件,因真知灼见与生动优美融为一体而为大家所称道。学校的发展历程里有他踏实而鲜明的足迹。
作为作者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为其著作写序我深感荣幸,同时,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研究和写作,对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然大有裨益,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作者不仅自己的研究创作收获颇丰,而且指导的学生也在各类演讲、辩论比赛和写作竞赛中频频获奖,习作屡屡见诸报端,他的教学和创作实践,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很有启发。这种创作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值得充分肯定、提倡和鼓励。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位识途老马的带领下,我们的学子一定会在追梦的路上扬鞭奋蹄,驰骋千里!
二零一四年三月
参考资料
冬前 - 图书中心 - 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09:4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