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池沼》是现代诗人
艾青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实写“冬天的池沼”,实际虚写诗人心中的意象“老人”。它描绘了在阴暗天幕下的老人,脊背佝偻弯曲,荒芜的头发稀疏灰白,枯干的两眼磨失了光辉,悲哀的心更显寂寞。由此可知“老人”历经沧桑,倍尝人世辛酸。全诗以老人的形象来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单纯而明确,同时全诗调子深沉,但不低沉,它给人以改变现实的决心和勇气给人以奋斗到底的力量。
作品原文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40年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记,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
韦嫈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苦衷、辛酸与苍茫。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因而作此诗,亦给韦嫈。
作品鉴赏
此诗写得深沉悲凉。“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伫望暴风雨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吧!”这是艾青的话。诗人面对冬天的池沼,内心深处在焦灼地期待着,期待着这种景象的改变。这首诗与诗人差不多同时所作的《
旷野》一样,是在写一种景色,一种生存的环境。然而,这首诗在写法上与《旷野》很不相同。《旷野》是采用一种冷峻的写实的手法,白描其旷野上的一组组场景。此诗则是采用一种比喻的写法,以生动传神的比喻,来刻划《冬天的池沼》的形象。《旷野》的写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诗的写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诗以老人的形象来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单纯而明确。全诗共有四组比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构思。
比喻是贴切的。
第一组比喻,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人光顾,甚至连鸟儿也远飞他处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进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第二组比喻,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雨水浇灌,河流、小溪也结冻了,池沼枯干了。“枯干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济了,失去了光辉,是劳苦磨失了光辉。
第三组比喻,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草不长花不开了,“荒芜得像老人的发”,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头发脱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组是整体比喻,“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发”,由点带面,整个诗的形象浑然一体。
比喻的成功,使这首诗获得了成功。在诗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这种力量,因而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利用这比喻之手段。艾青对于比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们用滥了的比喻,而力求鲜活的、贴切的、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识丰富,阅历深远,又机敏过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常常被他轻而易举地信手拈来,构成了他诗作的重要特色。
另一方面,此诗写得很集中,紧紧围绕着为刻划池沼而写,在读者面前结构了一幅苍凉的图画。艾青说:“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迅速而确定的感觉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况且他自己曾学过绘画,有着“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能力。诗人“我”在这首诗里隐藏得很深,使人几乎感觉不到诗人的存在。好像诗人就是在描绘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图画,除给人以苍凉阴郁的感觉之外,并无其他意图。然而,仔细感受一下,还是能够发现诗人“我”的存在的。诗人并不是为写池沼而写池沼——当然,仅仅是写池沼,让人们欣赏这幅图画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诗人是通过写池沼,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这《冬天的池沼》太苍凉了,太悲哀了,这种状态应该改变,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这《冬天的池沼》就会变成《春天的池沼》,这池沼就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池水不是干枯,而是清波荡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芜,而是青草流碧,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景色,就会引来鸟儿以及鸟儿的歌唱,人们也会到这里来玩耍了。这里就不会是寂寞的天地了。这后面的意图,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甚至连一句比较明显的暗示也难以找到,这正是这首诗的长处,寓急切的盼望于冷静的画面之中,引而不发。
“诗之中须有人在。”这是我国古诗论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道出了作诗的奥妙,也道出了构成诗美的一种客观存在。至于“人”在诗里处于怎样的位置,是明还是暗,这就要看诗人在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了。“人”在诗中的明或暗,并不是诗好坏的标准,“人”在诗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都会写出好诗来。
名家点评
吉林大学教授
张宇宏《谈艾青诗歌的意象》:“诗人有悲于在敌人涂炭下一切生机尽遭扼杀的境地,而抒发郁塞于心底的深沉愤激。‘冬天的池沼’这一意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沦陷区苦难的人民,破败不堪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深刻寓意。这首诗从审美的角度看,体现了‘苦难美’。”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金双《现代名家四季诗歌》:“此诗实写‘冬天的池沼’,实际虚写诗人心中的意象‘老人’。显然,后者才是诗人描写的重点。冬天的池沼,与老人有许多共同之处,故二者可以虚实相映,互为载体……全诗调子深沉但不低沉,它给人以改变现实的决心和勇气给人以奋斗到底的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陈卫《开辟诗的原野——论艾青的译诗与创造》:“凡尔·哈伦的《穷人们》以人的身体部位——心、背、手、眼为主要意象展开联想,艾青有一首写《冬天的池沼》的诗也用了心和眼的意象。凡尔哈伦写的是群像,将穷人们的心比喻成灰白如墓地的石片,而眼睛比暴风雨下的家畜更悲哀。艾青的诗将冬天的池沼比喻成老人,寂寞得像老人‘饱经人世的辛酸的心’,‘枯干得像老人’‘被辛劳磨失了光辉的眼’;他还用了荒芜‘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和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从写作角度看,凡尔·哈伦注重人与自然的类比性,或一体性,而艾青更注重诗歌所表现的细节,将物体拟人化,目的是使景物形态形象化。”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
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