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霜霉病
植物病害
冬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的、发生在冬瓜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的病斑为淡绿色,后变为黄色,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
病原特征
冬瓜霜霉病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学名: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2-4根束生,从气孔伸出,无色,主干144.2-545.9微米,上部有3-5次锐角分枝。孢子囊柠檬形,淡褐色,单胞,顶端有突起,大小(18.1-41.6)微米×(14.5-27.2)微米。孢子囊萌发后长出芽管,低温时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1-8个,在水中游动后形成休止孢子,产生芽管。
该病原产生孢子囊适温15-20℃,萌发适温15-22℃。该病原除为害冬瓜外,还可侵染南瓜、金瓜、佛手瓜、西瓜、甜瓜、香瓜、黄瓜、西葫芦、葫芦、丝瓜和苦瓜等 作物。
为害症状
冬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幼苗期就能发病,结瓜期受害最重。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更为明显,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病斑稍隆起,叶表面呈现明显绿黄相间花斑症状。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呈网孔状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初期由植株中下部老叶开始发病出现明显症状,逐步向中上部叶延伸。后期全株感染病害,造成植株全株叶片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
侵染循环
病原在温暖地区终年发生;在中国北方冬季棚室中栽培的瓜类,是主要初侵染源。
流行规律
该病菌侵入适温为16-22℃,产生孢子囊的适温为15-20℃,温湿度尤其是湿度对病害流行起决定性作用。田间气温上升至10℃时开始出现病株,20-24℃适宜病害流行,高于30℃或低于15℃时病害受抑制。病菌发育和产孢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3%以上并保持4小时,结瓜期昼夜温差大、湿度高、结露时间长,会诱发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分级标准
冬瓜霜霉病病情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下部叶片有零星病斑,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10以下,霜霉病症状不明显;2级,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10-1/4,霜霉病症状不明显;3级,下部叶片有病斑较多,中部叶片也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4-1/2,霜霉病症状明显;4级,上部叶片也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2-3/4,病叶部分枯萎;5级,上部叶片有较多病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3/4以上,病情严重的叶片干枯。
病害区别
由于品种的抗病性不同,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冬瓜霜霉病的症状往往出现多样性。如有时整个叶片布满许多黄色的角斑,而没有黑霉;有时叶片出现一些多角形的圆斑,而在叶片的背面看不到黑色的霉层等。冬瓜霜霉病症状的复杂性增加了识别病害的难度,而只有快速识别才能抓住时机,对症下药。具体的识别方法如下:将病叶采下放入杯子中,加少许水增加病叶的湿度,将杯子口封严,在20℃左右的条件下保湿,约经过一个晚上,如果叶片的背面有黑色的霉层出现,即可断定是冬瓜霜霉病;如果出现一些黏稠的液体,则为冬瓜角斑病;如果病斑上隐隐约约出现一些小的黄色黏稠物,则为冬瓜炭疽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8-01 01:57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