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打雷,俗称“
冬打雷”或“雷打冬”,简称“冬雷”。一年四季打雷,都属正常
天气现象,只不过秋冬雷雨天较少。“雷打冬”天气虽然在秋冬季
不常见,但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
“雷打冬”现象虽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反复不定,出现“雷打冬”现象的机会也就较多。若受到强盛的暖湿气流影响,遇强
冷空气,低层暖而潮湿的空气被强迫抬升,产生了强烈的对流,为雷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就在“立冬”后出现了“雷打冬”。
民间通过对“雷打冬”现象长期而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规律,意思就是,冬天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易形成雨雪;民间还有“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形成过程
雷电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运动。春夏季节多雷电,是因为暖湿气流活跃,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这样就易出现雷电现象。而在秋冬季,由于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
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很少出现雷电现象。但是,当出现强盛的暖湿空气北上,遇上冷空气被迫抬升后,也会产生强烈对流,到一定强度就会出现雷电现象。
中央气象台副台长
姚学祥介绍,雷电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运动。
理解
液相或气相中各部分的
相对运动。因浓差或温差引起密度变 对流化而产生的对流称
自然对流;由于外力推动(如搅拌)而产生的对流称
强制对流。对于
电解液来说,溶质将随液相的对流而移动,是
电化学中物质
传递过程的一种类型。
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
热量传递的过程。因流体的
热导率很小,通过
热传导传递的热量很少,对流是流体的主要传热方式。对流可分为自然对流和
强迫对流。流体内的
温度梯度会引起
密度梯度变化,若低密度流体在下 ,
高密度流体在上, 则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对流。冬天室内取暖就是借助于室内空气的自然对流来传热的,大气及海洋中也 存在自然对流 。 靠外来作用使
流体循环流动,从而传热的是强迫对流。
延伸
大气中的一团空气在热力或
动力作用下的垂直
上升运动。通过
大气对流一方面可以产生大气低层与高层之间的热量、动量和水汽的交换,另一方面对流引起的水汽凝结可能产生降水。热力作用下的大气对流主要是指在层结不稳定的大气中,一团空气的密度小于环境空气的密度,因而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则在净的
阿基米德浮力作用下形成的上升运动。在夏季经常见到的小范围的、短时的、突发性的和由
积雨云形成的降水,常是热力作用下的大气对流所致。动力作用下大气对流主要是指在气流水平辐合或存在地形的条件下所形成的上升运动。在大气中大范围的降水常是
锋面及相伴的气流水平辐合抬升作用形成的,而在山脉附近的固定区域产生的降水常是地形强迫抬升所致。一些特殊的地形(如喇叭口状的地形)所形成的大气对流既有地形抬升的作用,也有地形使气流水平辐合的作用。
这是因为
暖湿气流活跃,而在冬季,受大陆
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
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也会产生强烈对流,到一定强度就会出现雷电现象,在暖湿气流特别强、对流特别旺盛的情况下,还可降雹。
姚学祥认为,
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夏天
地面温度高,对流比较强烈,容易产生雷暴;冬天的降水不是
强对流降水,比较稳定,但如果上面的温度和下面的温度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因为下层空气相对暖和湿,就会产生浮力,破坏大气的稳定性。
受异常强盛的暖湿气流影响,又遇强
冷空气,也就在“立冬”前一日的夜间出现了“
冬打雷”。 这样的天气在北京等地少见,在加拿大
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雷暴雪”。说明“冬打雷”不过是一种
天气现象,跟兆头无关。
民间谚语
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
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
二月雷不鸣,百果不实,小儿多死。
三月雷不鸣,秋多盗贼。
四月雷不鸣,军令不行,臣专政。
五月雷不鸣,大臣卒,五谷减半。
六月雷不鸣,蝗虫生,民不安。
秋雷大鸣,五谷不实。
立冬雷发声,秋粜贵。
冬雷震动,万物不成,虫不藏,常兵起。
相关记载
管子有云
两千多年前的
管子有云:“臣乘君威,则阴侵阳,盛夏雪降,冬不冰也”。据史记载,汉时有
伏生、
董仲舒、
京房、
刘向之伦,能言灾异,顾盼
六经,有足观者。刘向说过:“周衰无寒岁,秦灭无燠年”、“
君道得则和气应,休征生。君道违则乖气应,咎征发。”京房则说:“天冬雷,地必震。”京房乃汉代有名的易学泰斗,他认为冬天打雷,是因为春夏之季滥杀无辜生灵所致,人类倘不思过悔罪,冬天必将吹起暖风,以致天下虫害猖獗、
瘟疫四起。我们的古人说得很可怕:秋后打雷,遍地是贼。冬雷的发生,表明为政不仁,法度失常,
遂使小人横行,娼盗奸贼之患甚嚣尘上。
时序之书
有一部时序之书,叫《月令》,它是战国阴阳家的一篇重要著作。《月令》按时序的顺序历述一年四时十二个月的天象、
物候、时令以及人们顺应时令所应该行施的农事、政令和礼仪,其中,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分管这个季节的时令之神,即春天
句芒、夏天
祝融、秋天
蓐收、冬天玄冥。
玄冥之神掌管万物伏藏的冬季,断然指挥不了
雷公,而时下雷公嬗越时序,四处行乱,是何道理?
对此,气象学家给出的答复是:冬季由于受大陆
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
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
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
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所以“冬打雷”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凶吉祸福的兆头无关。
古史记载
古史有云:天有
七曜,地有五行。
五事愆违则天地见异……这句话不比气象学家说得科学,但大自然的异常变化,跟我们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人类的行为,倘若逆天地而行,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与规律,阴阳就会颠乱,四季就会失序,人类就会受到严苛的惩罚。
先民信奉
我国的先民信奉“天人合一”,认为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人若不敬不孝,逆天而行,天就会随时赋予人以奇灾异祸,让你尝尝“火流邑,大风飘屋,折树木,地草夭,冬雷,草木夏落,而秋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多螣羀虫也。
六畜不蕃,民多夭死。”的悲苦滋味。这个天,指的是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旨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作品
汉乐府
《上邪》①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yù)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
爱情诗歌。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
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
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
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
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宋代诗词
《冬雷》
诗词正文:
上帝设号令,隐其南山下。
春以动含生,夏以奋风雨。
冬其息不用,藏在黄厚土。
我今来江南,岁历惟建午。
蛟蛇龟虫厄,鳞裂口块吐。
虾蟆不食月,深窟僵两股。
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或言非天公,实乃阴怪主。
尝观古祠画,牛首椎连鼓。
墨云杂狂飚,相与为肺腑。
是不由昊穹,安能顺寒暑。
吾因考厥事,复以验莽卤。
市井欺量衡,定知不活汝。
元恶逆大伦,勿加霹雳斧。
此岂曰无私,故予未所取。
必恐窃天威,似将文法侮。
焉顾五行错,讵畏万物睹。
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