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
红学家、文史专家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名瓜饭楼,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红学家,文史专家,生前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24年2月3日,冯其庸出生,江苏无锡市前洲镇人。
1942年,考入省立无锡工业专科学校。
1943年夏天,因为学费再次失学。先是回乡务农,后来以教书为业。
1945年,一边在一所小学教书,一边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不到二个月,再次失学。
1946年初,入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接受顶级、系统的国学训练。在无锡国专时期,冯其庸的国家观念也在成长,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
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
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1949年4月22日,迎接解放军渡江,随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月,在苏南行署工作。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教于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1954年8月,调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1980年、1981年—1982年,两度赴美国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
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
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1996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2005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礼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
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冯其庸在《红楼梦》作者家世、《红楼梦》版本和《红楼梦》思想艺术等诸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倡导和组织了多种卷帙浩繁的红学基础工程,参与创办了红学刊物、红学机构,推动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截至2014年6月,冯其庸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曾经十赴新疆考察,3次登上了帕米尔高原,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和海拔 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还纵向和横向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两度穿越罗布泊,到达了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敦煌,完成了对玄奘取经之路和西部文化历史、宗教、艺术、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探明了玄奘取经回归的山口古道及回归长安的路程。冯其庸同时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据2024年1月冯其庸学术馆数据,有《瓜饭楼丛稿》33卷,《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30卷,书画摄影集5卷等,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据2024年1月冯其庸学术馆数据,冯其庸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沧桑集》《论庚辰本》《石头记脂本研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论红楼梦思想》《梦边集》《漱石集》《瓜饭楼重校批评红楼梦》《瓜饭楼诗词草》《春草集》《逝川集》《蒋鹿潭年谱考略》等专著35种45册。
冯其庸主编了《历代文选》,发表了《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山口古道考实》一文,轰动了中外学术界。他还出版了以西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摄影集《瀚海劫尘》。
冯其庸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作学术讲演。
人才培养
冯其庸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古代文学课程。
冯其庸倡导三个办学特色: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冯其庸有两个女儿:冯燕若和冯幽若。
人物评价
冯其庸在古代文学方面有独特建树,在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领域也造诣精深。冯其庸先生还以一个学术带头人的识见和魄力,为培养人材和发展红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巡视近百年来的红学史,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代红学大家。他所作画为中国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评)
冯其庸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家、红学泰斗,在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戏曲史、艺术史、考古学、文物学、书画、诗词以及西部文化艺术历史等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其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求实精神,可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冯其庸先生学养深厚,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文史探微、戏剧评论、艺术创作,无所不能,广博精进。诲人一甲子,半生寄国学。“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冯其庸的卓越成就,将成为学术史和文化史上永远的财富。(冯其庸学术馆评)
冯其庸为人宽厚,但爱憎分明,富有兴情。他以“宽堂”为号可能也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他的画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寥寥数笔而能全其气韵神采,一切无不透露学养功底。(凤凰文化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14:3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