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利四角楼
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清代建筑
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围屋(客家围村),当地人称之为冯大利四角楼,俗称冯大利四角围。
惠东县博物馆专家考证,冯大利四角楼于清代同治年间完工,楼面宽89.17米,进深64.5米,面积5752平方米。据该博物馆馆长吴旭辉介绍,该屋属于城堡式客家围龙结构,“是目前惠东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
“据祖上说,这座围屋一直建了11年才完工。”屋主后人冯志全说,根据《冯氏族谱》记载,建造此屋的人叫冯应贵,原来住在白花镇福田村,发迹后迁居田洋村。冯应贵当时在白花莆田圩开店,主要经营大米、猪肉及杂货,同时还兼营石灰、砖头等。冯应贵做生意很讲义气,体恤穷人,当时跟他赊账的穷人很多,“许多穷人没钱过年,除向他赊账外,还向他借钱。”冯应贵还以“善”写对联作为家训:“首先正格言为善最乐,奉古人民训和气致祥”。现在,冯氏后人每年都把这副对联贴在古屋正厅的两根柱子上。
古围屋呈“回”字形结构
进入“冯大利四角楼”,记者看到,整座古屋呈“回”字形,四角有4个对称的角楼(其中一个角楼于1962年被风雨吹塌,后经冯氏后代修复),结构独特。从前面数到后面,整座房子有5列,再加上两侧的两列房子,整座屋呈长方形。
房子前面有3扇大门,非常牢固,每扇大门由3根大石条组成。在正门,记者看到两边的两根大石条各有11个孔,用来架横闩,上面那根大石条则有7个孔,用来放置直闩;进入屋里,还有一根大横木,有7个孔,用来放置7根直闩;大门关上后,这7根直闩直接将门关严,所有门闩均由屋里的机关控制。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大门只剩下横闩,机关也近乎失灵。
每扇大门上面还设有水槽,可以蓄五六立方米的水,以防火灾;大门两侧和每面墙都设有枪眼和炮眼。房子里面有8米宽左右环绕四周的长方形天街,天街将里面的3列房子围起来,构成“回”字状,非常利于防守。
1942年,侵华日军进入田洋村,到处烧杀抢掠,村里人全部躲到古屋内。“当时日寇弄来许多火把,想烧掉大门。我们立即往大门蓄水槽倒满井水,日寇放火时,我们就拉闸放水,鬼子气急败坏毫无办法。”冯氏后人、今年79岁的冯海城说,当时鬼子折腾了3天3夜都无济于事,只是把大门烧得黑乎乎的,无奈之下只好把门前池塘里的水放掉,抓了一些鱼走了。记者采访时,仍能看到3扇大门被烧过的痕迹。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7 12:5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